月见草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法详情介绍

/ 0评 / 0

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调节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我们来看看月见草的形态特征和繁殖方式。

月见草的形态特征及繁殖方法的详细介绍

直立的两年生粗糙草本植物,基生莲座叶紧贴地面;茎高50~200 cm,不分枝或分枝,弯曲具柔毛,长有延长毛(毛基部呈水泡状),茎枝上端常混有腺毛。

基生叶倒披针形,长10~25 cm,宽2~4.5 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稀疏不规则的浅钝齿,每边12~15条侧脉,两侧弯曲有毛;叶柄长1.5~3厘米。茎叶椭圆形至倒披针形,长7~20 cm,宽1~5 cm,先端尖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每侧5~19个稀疏钝齿,每侧6~12条侧脉,每侧两侧弯曲多毛,尤其腺毛常与茎上部的下叶和叶缘混杂;叶柄长0~15毫米。

花序穗状,不分枝,或者在主花序下面有次生侧花序;苞片叶形,芽长为花的1/2,长大后呈卵圆形披针形,由下往上由大变小,近无柄,长1.5~9 cm,宽0.5~2 cm,持于果实中,芽呈圆锥形、长方形,长1.5~2 cm,厚4~5 mm,顶端长约3 mm的喙。花筒长2.5~3.5厘米,直径1~1.2毫米,开花时黄绿色或微红,混有柔毛,长毛和短腺毛;开花后脱落;萼片绿色,有时略带红色,长圆状披针形,长1.8~2.2厘米,下部宽4~5毫米,先端突然缩成尾状,长3~4毫米,芽时直立,彼此靠近,开放时从基部向后翻,但中间向上翻,毛在同一花管内;花瓣黄色,淡黄色,宽倒卵形,长2.5~3厘米,宽2~2.8厘米,先端微凹;细丝长度几乎相等,长10~18毫米;花药长8~10 mm,花粉发育50%左右。子房绿色,圆柱形,4棱,长1~1.2厘米,厚1.5~2.5毫米,密被延长的长毛和短腺毛,有时夹杂蓬松的毛;花柱长3.5~5厘米,伸出花筒的部分长0.7~1.5厘米;柱头被花药包围。开花时,花粉直接传递到柱头裂片上,柱头裂片长3~5毫米。

蒴果圆锥形,圆柱形,向上变窄,长2~3.5厘米,直径4~5毫米,直立。绿色,毛被与子房相同,但梯度稀疏,边缘明显。种子水平排列在果实中,暗褐色,棱柱形,长1~1.5毫米,直径0.5~1毫米,有棱角,每个面具上有不规则的凹陷。

生长环境

生态环境:出生在海拔1100米的阳坡、荒地、沙地、路旁沙砾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贵州。公园里有许多人工种植的花园。原产于美国的潮湿地带。

分布

月见草产于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已在世界温带和亚热带国家广泛引进和种植。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以及陕西省的城镇,都有栽培和逃亡。早在20世纪50年代,外高加索和远东牧区就被用作人工草地建设的优良草种。原产南美、智利、阿根廷,在南美、北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南非等其他国家引种栽培,常转为野生。中国的陕西、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有栽培的也有野生的。生长环境

月见草月见草主要生长在河边的沙地上,但在山区和沙漠中也有。月见草在傍晚慢慢开花,到了黎明就凋谢了。它是一种只为月亮而生的植物。印第安人是第一个将月见草用于治疗目的的人类。他们用月见草来治疗外伤、皮炎和其他疾病。19世纪,月见草被带到欧洲。月见草因其治疗多种疾病的功效,很快获得了[国王之歌]的美誉。

东北所有的野生植物。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月见草油的需求,近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吉林、辽宁、内蒙古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栽培。通过科学研究,成功培育出高产、高含油量的月见草。

同属植物约有100种,常见栽培的有O. Drummond IIo .飞机草;大岩桐等。

复制方法

(1)播种

秋播往往在9月中下旬以后进行:播种用的基质消毒最好的方法是放在锅里炸熟,这样任何病虫害都可以烧死。将种子浸泡在温水(温度与洗面奶水差不多)中3 ~ 10小时,直到种子吸水膨胀。对于一般容易发芽的种子,这个工作可以省略。对于不易用手或其他工具夹住的微小种子,可用牙签的一端沾水,将种子一颗一颗地粘在基质表面,覆盖在基质上,厚度为1厘米。然后,将播种花盆放入深度为花盆高度1/2-2/3的水中,让水慢慢浸湿。对于种子较大,可以用手或其他工具夹住的种子,直接将种子放入基质中,以3×3厘米的间距播种。播种后,用种子厚度的2 ~ 3倍覆盖基质。播种后,播种基质可用喷雾器和细孔喷头湿润,待土壤稍干后再淋水,以免冲走种子;

播后管理:秋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在花盆内裹上塑料薄膜,起到保暖保湿的作用;苗木出土后,应及时揭膜,每天早上9: 30前或下午3: 30后将苗木暴露在阳光下,否则苗木会长得很弱;大部分种子出来后,要适当的栽苗:把有病不健康的苗拔出来,让剩下的苗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大多数幼苗长出3片或更多的叶子时,它们可以被移植到花盆中。

(2)扦插繁殖

用于切割的树枝称为插条。通常结合取心工作,将采摘下来的粗而无病虫害的顶尖作为插条,直接用顶尖进行扦插。切割后应注意以下管理:

温度:插条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 ~ 25℃,低于18℃,插条生根困难且缓慢;当温度高于25℃时,插条的切割口易受病菌感染而腐烂,温度越高,腐烂率越大。切割后遇到低温时,保温措施主要是用薄膜包裹用于切割的花盆或容器;扦插后温度过高时,降温措施主要是用50-80%的太阳光遮挡扦插苗,每天喷插3-5次,晴天温度越高喷次数越多,雨天越低越高,但少喷或不喷次数。

湿度:切割后空气的相对湿度必须保持在75 ~ 85%。一天喷洒一次或三次插条可以增加湿度。晴天温度越高,喷洒次数越多,雨天温度越低,喷洒次数越少或不喷洒。但是,如果插条喷洒过度,很容易被细菌感染和腐烂,因为水中存在多种细菌。

光:切割传播离不开阳光。但光照越强,插条内温度越高,插条蒸腾越强,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条的存活。所以扦插后一定要遮挡50 ~ 80%的阳光,然后在根系生长后逐渐去掉遮阳网:晴天每天下午4: 00去掉遮阳网,第二天上午9: 00前戴上。

(3)移植

幼苗盆栽时,将2 ~(原创版权www.isoyu.com) 3厘米厚的粗颗粒基质或陶粒放入锅底作为滤水层,撒上一层1 ~ 2厘米厚的充分分解的有机肥作为底肥,再覆盖一层1 ~ 2厘米厚的基质,然后放入植物,以将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毁根系。以下基材之一可用于上锅。园林土:渣= 3:1;或园林土:中粗河砂:锯末(刨花)= 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或者泥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矿渣=3份+1份;草炭+矿渣+陶粒=2份+2份+1份;锯末+蛭石+中粗河砂=2份+2份+1份。水盆注满后,浇一次水,在稍有阴凉的环境中保持一周。移栽幼苗时,先挖种植孔,在种植孔底部撒上一层厚度约4 ~ 6厘米的有机肥作为底肥(底肥),然后覆盖一层土壤,放入幼苗,以将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毁根系。幼苗放入后,回填土壤,覆盖根系,用脚踩土壤,浇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