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发展状况(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将有所改善)

/ 0评 / 0

银行业发展现状(2021年银行业整体运行将有所改善)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1日讯(魏巍)过去的2020年,是银行业充满挑战的一年。在疫情影响下,银行业在经营业绩、业务模式、风险控制合规性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近日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明年将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新方向越来越清晰,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将有所改善,可能会回归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银行业绩展望

中新经纬: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银行业净利润大幅萎缩,净息差收窄。你认为2021年银行业会好转吗?

曾刚: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方面客观上经济受到影响,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客观上导致银行不良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略有上升;另一方面,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今年特别强调了1.55万亿元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效益,其中银行业占大头,让利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贷款利率下行。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LPR)后,一年期品种下降40BP,拉低了银行资产端收益,但银行负债端利率下降速度慢于资产端贷款利率。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银行净利润大幅收缩,是银行社会责任的体现。这一让步对于实体经济更好地应对疫情以及随后实体经济的复苏具有积极作用。

2021年,预计全球经济将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回归相对正常状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应该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银行的经营环境也将得到改善。一方面,信用风险压力会减轻,但也要考虑滞后因素的影响,疫情仍在持续,结构性影响客观上依然存在。因此,在压力减轻的同时,信用风险仍是一大考验。

此外,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发布,方向明确,下一步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诸多重要领域,将为银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新方向越来越清晰,2021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状况将有所改善,有可能恢复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中新经纬:2020年,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降费让利、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你认为2021年银行业的不良风险会集中释放吗?银行业应该如何应对?

曾刚:2020年银行实行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不是为了掩盖风险,而是为了推回风险,这个过程中会解决。由于很多企业存在短期资金周转压力,延迟还本付息后,可能在中长期内恢复还款能力,成为相对正常的贷款。事实上,银行的风险降低了。日前召开全国例会,延长延期还本政策,即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银行和企业自主决定,银行可以筛选出有长期发展潜力的企业,继续支持。

当然,在化解风险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有些企业确实难以为继,风险仍需暴露,但风险不会集中释放。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良好,实体经济逐步回暖,风险本身也在减弱。同时,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次延长,中小企业再融资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中长期来看,企业可以逐步恢复,风险将进一步化解。相信集中释放风险不会有太大压力。

对策方面,银行首先要考虑政策连续性,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基础上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第二,要增强抵御风险和应对可能上升的风险的能力。

2021年,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相对较大。为了应对风险,增加贷款发放,银行面临着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价办法》。今年可能会出台额外的监管规定,银行也面临监管标准提高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

此外,商业银行应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事实上,他们去年已经加快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据估计,2020年银行系统将处置约3.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2021年可能会更多。在此背景下,银行还应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拓展多元化的资产处置方式,尤其是中小银行。

中新经纬: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银行信贷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你认为2021年银行信贷政策会收紧吗?

曾刚:明年不应收紧信贷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急转弯。这一点非常清楚。一方面,疫情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虽然恢复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结构可能没有优化。所以下一步要打牢基础,真正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还需要很长时间。因此,短期内不应改变政策。虽然应对疫情的政策在中长期内总会被收回,但我认为应该逐步慢慢收回。

论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中新经纬:受疫情影响,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的热门话题。如何看待2021年进一步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

曾刚: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进程,银行要适应数字化不断变化的方向,尤其是要提升线上场景的运营能力。同时,也要考虑监管环境的变化。过去,银行在数字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包括资产和负债。比如互联网存贷款等产品层出不穷。

2021年,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金融科技公司的现有业务可能会受到影响,业务模式可能会有所调整,部分场景和数据的垄断可能会被打破,这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在数字化发展的浪潮中,中小银行比大银行面临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能力有限。由于数字化投入成本很高,个别机构尤其是(原创版权www.isoyu.com)中小银行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限制了其对数字化的投入成本;二是金融科技需要大量人才储备,中小银行人才储备仍有较大缺口;第三,在组织管理文化方面,银行不是科技开发型企业。在银行内部进行科技创新时,其文化、激励约束机制、薪酬机制可能并不适合。因此,大型银行更愿意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企业文化和薪酬管理的独立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小银行没有机会。中小银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是必须明确数字化转型方向,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数字化路径。比如,大银行以自身发展为主,外部合作为辅。中小银行可能要依靠外部合作和内部发展作为补充;其次,要寻找中小银行的优势,尤其是最近热议的场景金融。在一些地方场景中,中小银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何根据自身客户特点搭建线上线下场景,也是中小银行数字化值得探索的方向。

论场景金融

中新经纬:近年来的一个热词是场景金融。有句话说“没有一个场景不是金融的”。但今年的情景金融,如教育贷、租金贷、医美贷等都经历了风险事件,部分银行踩雷。你认为银行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曾刚:我们不能因为情景金融存在风险事件就否定情景金融。早期银行在B端场景金融中引入供应链金融,也存在很多风险。这些问题不在于场景本身,任何场景都会有风险,尤其是集中在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有其成长周期,这个过程中也会有风险。场景金融的优势在于依靠场景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管理。缺点是百特网络存在系统性风险。如果场景本身存在风险,金融条线的场景金融也会存在风险。

不是因为有风险才不拍这一幕。因为场景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煤炭钢铁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不就是做这个场景吗?显然不是。

然而,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盲目相信场景。我认为应该加强场景本身的风险分析,预测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场景中存在风险点和不可持续的问题,银行需要给予预警,降低贷款规模,逐步退出。

情景金融的风险控制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业务本身的合规性必须符合各种业务流程,产品创新必须满足监管要求,同时满足风险控制要求;二是判断场景本身的风险,监控场景本身的变化和平台的稳定性,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