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是什么意思(牛市不懂选股,就搞ETF)

/ 0评 / 0

最近A股市场比较火爆。各大股指不断上涨,虽然中间有过回调,但总体趋势就两个字——向上。同时两市成交额也接连在1万亿上下运行。

而风格的轮动上也是百花齐放。先是新能源车板块在大跌中走出独立行情,然后是半导体芯片领头开启科技股结构性牛市,创业板创出近年新高,前两天又到基建板块独领风骚,又到2021-09-28 的白马走强,风格轮动到主板。

作者:躺赢君

来源:雪球

在这种牛市氛围中,人的心态很容易浮躁。看到什么涨得好就去追什么,结果风格轮动特别快,刚追涨就遇到回调,又割肉去追最新涨得好的板块。

最后就是,追涨杀跌,左右打脸。

同时身边不少新手朋友入市,询问怎么投资的问题。听到行情火热,便想赶上这波牛市,大小赚一笔,同时又对投资一无所知,不知道买点什么好。

对于以上两种情况的同学:

既想把握牛市,同时对市场的把握又不是太好,怕自己买啥啥跌,割啥啥涨,最后不但没赚到钱,反被牛市所伤。

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买ETF。

什么是ETF呢?它是【指数基金】的一种。

简单说下什么是【指数基金】百思特网。通常我们说买股票,买的都是单只的,一只只的个股。

而指数基金呢就是按照一定的选股标准买一批个股,一般为几十只到上千只不等,构建一个【股票组合】。而这个选股标准我们称之为【指数】。

比如我们的选股标准是,买市场里和5G相关的股票,那就构成了一个5G指数基金。

再比如选上证交易所的所有股票,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上证指数】。平时一般我们说的大盘涨了多少点,上证涨了多少点,其实就是指的它。

而ETF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能在【股票账户】内交易的指数基金,交易方法就类似于买卖股票,只不过现在你买的是一个股票组合。

所以打个比方,如果你买5GETF,就是买了一个和5G相关的股票组合。

那ETF对于普通人来说,相比买个股,有哪些优势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说。

1)上手简单

不管你承不承认,股票市场里有一个现实是:大部分股票都是垃圾股。

涨得好的股票永远是极少数。而选到它们从概率上来说就是极为困难的。更不用说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都不具备选股能力。

而以大部分普通投资的资金量和管理能力,其实又很难同时买很多只个股,一般买个5~6只就已经算多了。而即便在眼下这样的牛市行情中,其实依然有大量的个股是跑不赢指数的。

就不说什么5GETF这种这波牛市的明星指数了,创业板50ETF从开年暴跌后的低点到现在涨幅为25%,是超过大多数的个股的。

投资最大的悲哀就在于:看对了大势,选错了个股。在牛市中,欣赏别人家的牛市。怎么避免这样的悲剧呢?这时候,ETF就要出场了。

首先,ETF是一篮子股票,你可以用较少的资金量买到一个股票组合。这样相比单只或者几只个股,买到好股票的概率就大得多。

同时,买组合相比买个股,需要的投资知识和能力要少得多。

比如你看好5G行业,你只需要买5GETF,而不需要懂什么5G技术、5G的产业链、哪家公司最受益于5G的建设,也不会随便听别人说某某股票是5G概念,无脑买入然后发现其实不是,最后暴亏了。

同样的,看好芯片行业可以买芯片基金,看好新能源车可以买新能源车基金。好,如果你说5G、芯片你也不懂,你就看好中国未来的科技,那你就可以买泛科技类的基金,比如科技50ETF;

同样的,看好消费有消费类的ETF,看好医药有医药类的ETF;好,你说这些你也不懂,那就买个各个行业都有的ETF吧,我们把这种基金称之为【宽基】。

总之你的认知在哪个层次,你就赚哪个层次的钱。认知难度从难到易依次是:

个股:比如白酒的茅台、通讯设备的中兴通讯;

细分行业基金:比如5GETF、芯片ETF;

行业基金:比如消费类ETF、医药类ETF,传媒类ETF;

宽基:比如沪深300ETF(A股最大300家公司)、中证500ETF(A股大小在301~800的百思特网500家公司)。

个股-细分行业基金-行业基金-宽基,任君根据自己在投资上的认知层次选择。

有多少认知赚多少钱,不会眼睁睁抱着垃圾股错过牛市。

2)风险可控

首先ETF在交易时间是实时交易的,如果你买的ETF流动性比较好的话(比如成交额在5000万以上),一看到情况不对立马就可以跑路。

不像个股,是有涨跌停限制的,一不小心就是连续好几个跌停,想卖都卖不了。

比如这次疫情后的开年第一天,有上千只个股跌停,而像沪深300、中证500这种流动性好的主流ETF品种,全天几乎都是可以卖出的。

同样的,2015年的股灾中,如果你高位持有的是主流的ETF,也是完全可以从容逃顶的,不用像个股的持有者基本都得连续吃好几个跌停。

这是近处,往远处说,长期持有一家公司很容易遇到各种黑天鹅事件,什么行业波动啦,经营危机啦,甚至财务造假你没看出来,这些动不动就是腰斩,甚至最后退市。

而买ETF呢,就算你的组合中持有这种公司,但占比也是有限的,发生这种情况不会给资产带来重大损失(一般说的是宽基,行业或者主题类的ETF遭遇行业泥沙俱下时可能也很惨)。

同时ETF还会定期调仓,剔除不满足指数选股条件的股票,而前面说的这种出现问题的公司大都在每次调仓中被剔除出去啦。

这就保证了ETF的新陈代谢,是ETF长期高收益的来源。这种操作可谓是股票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3)收益可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指数基金一直是种收益很差,很保守,很弱的投资品。因为它买了一堆股百思特网票,只能取得市场的平均收益,里面的大牛股再牛,也只买了一点点啊。

真的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很少有人知道,一个指数的上涨,其实正是由其中少量的大牛股带动的。

拿恒生指数来说,2008年6月10日~2018年6月10日之间,恒指总市值从11万港币涨到了20万港币,而这9万亿的上涨,其中有4万亿都是由一家公司贡献的,那就是——腾讯。

美国情况也是一样。著名金融学者威廉伯恩斯坦就统计过,美国股市从1926年以来,所有的回报都是由4%的上市公司贡献的。

所以,买指数基金,不是一种弱势的投资,而是主动去捕捉大牛股的行为。你是决定以你的投资水平,冒着错过牛市,甚至买到老千股直接亏光的风险,自信在几千只股票里选中腾讯呢?

还是买指数基金,安稳地享受主要由腾讯带来的10年1倍的涨幅呢?你是愿意买一只自己都不懂和芯片有什么关系的股票,证明自己是芯片投资专家呢?

还是安心买一个科技ETF,享受一波科技股牛市的红利呢?我们来看看持有ETF的收益如何。

先看短期,从开年后暴跌的低点到现在,各大ET收益率为(用指数收益代替ETF收益):

沪深300:14%

中证500:18%

创业板指:23%

宽基是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如果是行业和主题类的基金,比如5GETF,半导体50等,操作的好,收益会更好。当然这需要你对行业和市场都有比较深的了解,不然很容易亏钱,一般人不推荐。

再来看长期,从2004年12月31日发布至今15年:

沪深300上涨5.37倍,年化收益12(原创www.isoyu.com版权)%;

中证500上涨6.54倍,年化收益13%。

如果你在2015年这种牛市的高位卖出,下跌到一定程度后再买回来,收益还会更好。

可谓秒杀一切主流理财投资品种。

当然,除了这几个主要的优点,ETF还有交易费用低啊(相比其他很多类型的基金),比个股存在时间长得多啊,不用持续跟踪公司动态很省心啊。

总结一下ETF的特点就是:

上手简单,风险可控,赚自己认知内的钱,不但收益可观,还省心省力。

可谓投资品中的战斗机。适合绝大多数投资者,包括很多专业投资者,投资老手,也可作为配置工具。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ETF投资策略:

ETF这种场内资产,一般采取资产配置的思路,不像场外的定投思路不同。

我的总体的思路是:低估+均衡。

首先选择低估的ETF基金,再好的东西贵了收益也会下降。总体就是一个低估买入,中估持有,高股卖出的策略。具体如何判断高低估这里不展开,可以看我过去的文。

当然低估的前提是指数的质量本身没问题,同时是我认知范围内的。比如我就不会买一些选股逻辑很有问题的ETF,也不会买我不熟悉的行业的ETF比如芯片类的。一般而言,主流的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中证100问题都不大。

低估之后要考虑组合的均衡性。分别有这几个方面:

1)市场均衡:组合要兼顾A股、港股、美股。分散市场,分散风险。

2)市值均衡:组合中大盘股和中盘股的比例要均衡,辅助配置一些小盘股。

3)行业均衡:组合不能过度偏重某个行业,这个需要根据每个ETF持有行业的比例计算。比如上证50是金融地产占比多,沪深300里金融地产占比也不小,中证500分布比较均匀。那如果配置这三者就要考虑到比例搭配。

4)策略均衡:在基本的宽基之外,我还会考虑配置一些带增强策略的Smart Beta基金,或者增强基金。不同策略之间也要均衡。比如Smart Beta就要在低波、红利、价值、质量中找均衡,而对于对标同一指数的增强基金,可以选择2~3家不同基金公司不同增强策略的基金。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基金公司正密集布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线。从上报的产品中能够看出,各家公司对于ETF的布局明显趋于细化和特色化。

比如3月初大基建集体发力,N钢铁ETF新首发日即大涨超4%,N煤炭ETF亦涨超3%。再如近日的华夏新汽车 交投活跃,半日成交额即超4亿元。

雪球热门ETF截图

在近日的雪球访谈中,雪球大V@青春的泥沼 介绍称:科技类ETF当下是最受欢迎的, 目前来说科技类的会继续上报。

至于科技类ETF的规模是否仍会继续攀升?@青春的泥沼 答:无论有没有所谓的窗口指导,我都觉得科技类ETF的上半场已经结束了,下半年开始 了。行情成就ETF,ETF推动行情,科技类ETF的规模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科技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