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不容易地震的省(中国什么地方地震少)

/ 0评 / 0

中国最不容易地震的省(中国什么处所地震少)

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存在有太平洋板块、百思特网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四个板块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内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伟大的晚第四纪运动断裂的十分发育,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录显示,中国大陆的几乎所有的8级和大部分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产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我国东部地域的地震在频(原创www.isoyu.com版权)度和烈度上都远远低于西部地域的地震。地震多产生在西部,通常西部产生5、6场地震,东部才产生1场地震。这些重要是因为印度洋板块的活泼与挤压,使得我国西部地域更容易产生地震。近十几年来的汶川大地震、雅安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以及2001年的8.1级昆仑山大地震都在西部地域。

从省份来说,贵州、江浙两省和香港特殊行政区地震极少,自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波及了除上述省份的其他 所有的省市区。

从地震散布带和板块活泼区看,东北三省中西部、内蒙古中东部 、华北平原中南部、陕西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沿线、南方各省大部分地域(除台湾海峡两侧地震带)都属于地震少的地域。

其实,也就是说,除地震散布带和板块挤压活泼区外,大部分处所地震量级小、数目少。

近几年是中国地震的多发期,不管我们住在哪,必定要斟酌好地震可能灾祸的应急!

据科学调查,中国历史地震散布:这五个省份地震产生得最少,有你家的吗?

近些年来,我国曾产生了许多大型地震,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每一次,都造对我国人民的性命财产造成伟大的丧失,令人痛心疾首。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由于其不可预测,以及不定地点的性质,让其一度被列入对人类威逼最大的自然灾祸之一。

在历史上,我国地关于地震最早的记录,是在舜帝时代,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历史。东汉时代,我国有名科学家张衡还曾制造了地动仪,用以在地震产生的第一时光预测出具体方位和距离,进而迅速实行震后救灾工作,抢救更多的被困人员。

地震记载和地震感知,这正是古人防备地震的有效办法。记载地震有利于人们在“历史地震多发地”早做预备,防患于未然。而地震的感知则有利于及时发明新的地震区域,并即使救济,减少丧失。那么我国从舜帝开端,到21世纪,毕竟哪些处所地震频发,哪些处所地震最少呢?我们来通过下面这张图来懂得一下。

从一组公元前2300年-公元2000年间,地震等级大于里氏4.0级及其以上详细的记载图当中,我们可以简略地看出我国历史地震散布,以及震级大小(圆圈越大表现震级越高)。

在这当中,我国的台湾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以及四川、甘肃省所处的青藏高原的边沿地带产生高级级地震的频率较多,中、东部,以及东北地域相对较少。

而就整体省级单位而言,重庆、湖南、广西、江西、浙江这五个省份的历史地震频率最小,湖北、福建、上海、内蒙、吉林、黑龙江次之。之所以会涌现这种情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省份根本都在地质较为稳固,断层很少的扬子地块和东北地块。

相比上述地震频率较低的省份来说,中、西部地域的地震频率就要高很多了。

比如说,我国的台湾省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云南、西藏、新疆这些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些地域的地震根本都是由于不同板块之间的直接冲突引起的。而像宁夏、四川西北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域,则是大陆断裂带,属于板块活动衍生的负面后果。

我国事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度,虽然但相比于日本、东南亚,以及南美安的第斯山脉地域来说,我国的情形要好很多。但也正因为这样,我国的地震预防知识的普及水平远没有这些处所的高,还有不少人在遇到地震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处置。

总之,不管你所处的地百思特网区、省份是否地震频繁,都应当学习准确的地震逃生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千万不要以为我的故乡历史地震很少,完整用不着预防,我们每个人的运动规模都不只停留在家乡,不是吗?

中国地震最少的处所是贵州、浙江。

地震统计

20世纪以来,我国产生了近800次6级以上地震,散布在除贵州、浙江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次香港特殊行政区也没有产生过6级以上地震。

1900年以来,中国地震逝世亡人数已达55万人之多,占世界地震逝世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产生损坏性地震100余次,涉及东部地域14个省,逝世亡27万余人,占全国各类灾祸逝世亡人数的54%。地震灾祸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倒塌房屋达700万余间。

近年来,中国产生了多次大地震,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

中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挤压,地震非常频繁。

我国事一个地震灾祸严重的国度之一,地震运动频率高、烈度高、震源浅、散布广等特色。

我国地震运动重要散布在5个地域的23个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域是:

1、台湾省及其临近海域;

2、中国西南重要散布在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地域;

3、中国西北重要散布在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和天山北麓和南麓;

4、华北重要位于太行山、汾渭河流域、阴山燕山地域、山东中部和渤海湾地域;

5、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域。

中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地中海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散布是树立中国地震重点监督防御区的主要根据。

我国除浙江、贵州外,其他省份都产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

统计了,产生较小地震的大中城市有杭州、贵阳、上海、郑州、长沙、南宁、西安、重庆、拉萨、广州。

中国在地震带上的重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合肥、太原、福州、台湾、昆明、成都、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

湖南、湖北、江西

中国地震重要散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域、西南地域、西北地域、华北地域、东南沿海地域和23条地震带上。

1."华北地震区"。包含河北、河南、百思特网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体或部分地域。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域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据统计,该地域有据可查的8级地震曾产生过5次;7-7.9级地震曾产生过18次。加之它位于我国人口浓密、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域,地震灾祸的威逼极为严重。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含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域。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运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产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录,本带共产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 -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域威逼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产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产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

(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运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产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邻近。有记录以来,本地震带内共产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

(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域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域。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产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录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录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录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

2."青藏高原地震区"。包含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宽大高原地区。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体或部分地域,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域。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运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产生的地域。据统计,这里8级以上地震产生过9次;7-7.9级地震产生过78次。均居全国之首。

3."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是我国两个曾产生过8级地震的地震区。这里不断产生强烈损坏性地震也是众所周知的。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疏、经济欠发达。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产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丧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4.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这里历史上曾产生过1604年福建泉州8.0级地震和 1605年广东琼山7.5级地震。但从那时起到现在的300多年间,无明显损坏性地震产生。

我国的地震运动十分普遍,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6级以上强震产生,其中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产生过7级以上大震,约占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数的60%。台湾地域是我国地震运动最频繁的地域,1900年~1988年全国548次6级以上地震中,台湾地域为211次,占38.5%。我国大陆地域的地震运动重要散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及华北地域,而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域散布较少。我国绝大部分地域的地震是浅源地震,东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内,西部地域则在50千米~60千米之内;而中源地震则散布在靠近新疆的帕米尔地域 (100千米~160千米)和台湾邻近(最深为120千米);深源地震很少,只产生在吉林、黑龙江东部的边疆地域。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产生8级以上的地震3次;中国大陆地域共产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产生约0.7次;6级以上的地震194次,平均每年产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运动程度(≥7级的年均值为0.66 次,≥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拟,建国后的强震运动程度高于前50年的运动程度。

另外,强震散布显示了西多东少的突出差别。我国大陆地域,绝大多数强震重要散布在东经107度以西的我国西部宽大地域,而东部地域则很少。据统计,1949年~1981年间产生的27次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约为20次,占74 %,东部只有7次,占26%;而6级地震,东部占的比例则更小。在1895年~1985年间,我国大陆地域产生的全体 7级以上地震中,西部占87%,其应变释放能量占90.8%。

强震运动继承了我国地震运动长期以来散布广且不均匀的特色。我国的地震运动具有散布广的特色,6级以上地震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地震运动的散布是不均匀的,其运动程度也有较大差别。据统计剖析,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运动程度最高的仍是台湾地域,7级以上地震产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地震产生率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在其他各省(市、自治区)中,产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大于5次的还有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等,以上7个省 (自治区)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绝大多数强震,其中6级以上地震占90%以上,7级以上占87%以上。以上情形充足解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震运动虽然散布较广,但是出现显著的西多、东少,散布极不均匀的特色。这种散布的特点为地震工作布局和肯定监督预报及预防工作的重点地域供给了主要事实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