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怎么形成的(蝗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 0评 / 0

蝗灾怎么形成的(蝗灾毕竟是怎么形成的)

蝗虫离我们并不远,几只蝗虫集合在一起并不能称之为灾害。灾祸的界定往往存在一个产生面积上的阈值,只有到达相应的阈值能力称之为灾祸。

现在全部东非都被沙漠蝗虫的暗影所覆盖,现在已经影响到了七个东非国度,已经早早到达了蝗灾的级别。对于埃塞尔比亚来说,这百思特网是25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蝗灾,而对于肯尼亚来说,这是70年来的最糟糕的一次。

东非蝗灾 图源:vatican news

蝗灾泛滥之所以那么恐惧,一是因为蝗虫太能吃,二是它们的数目太宏大。一只沙漠蝗虫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食粮,大约两克左右。不要小看这个数字,因为蝗虫是成群结队的,数目宏大,一平方公里的蝗虫一天大约能吃掉35000人的食粮。

图片起源:bbc.co.uk

因此,懂得蝗虫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群体分崩离析,就变得尤为主要。

那你知道多少只蝗虫会使它们从无序趋于走向有序吗?科学家告知你3只足矣。

想要懂得一个群体是如何运行的,必需得视察它们的行动特点。

科学家Jerome Buhl对昆虫的集体行动颇有研讨。他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些蝗虫放到了一个环形盘状物上,视察蝗虫的行动路径。

刚开端如果只放置几只蝗虫,那么它们在盘中的行动是无序的,到处乱爬。

图片起源:https://youtu.be/DOAtAKTJhTY

随着时光的推移,放置的蝗虫数目百思特网逐渐增多,群体的行进变得越来越稳固,爬行的方向变得慢慢统一,虽然依旧有少数个体处在无序的状况。

图片起源:https://y百思特网outu.be/DOAtAKTJhTY

然而随着数目的增多,密度逐渐变大,蝗虫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有集体性,活动的方向也逐渐完整统一了起来。

依据这一现象,Louise Dyson和他的团队于2015年提出了一个最小模型进行描写,只须要3只蝗虫集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它们的行动趋向于统一。换言之,只要有一只蝗虫发明它身边有另外两只蝗虫,那么它的行动就会和其他两只趋于一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随着蝗虫数目的增多,它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统一呢?

科学家从摩门蟋蟀(Anabrus simplex)那得到了灵感。

不要认为这种蟋蟀是什么善茬,它们的生涯习惯和蝗虫没什么差别。它们也有成群结队行进的行动,一边行进一边吃,种子、花朵、其它昆虫的尸体、粪便都成为了它们的食物。摩门蟋蟀能毁掉它们所经过处所40%至50%的植物,2003年,在内华达州有将近一千二百万亩土地被它们所侵蚀。

如果行进的进程中,这些食物吃没了怎么办,它们靠什么存活下来呢?答案是靠吃掉对方。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行进中的盐和蛋白质的包裹"。因为担忧被吃掉,所以它们的行进速度会随着数目的增长而变快。

相食的摩门蟋蟀 图片起源:nature

因为摩门蟋蟀和蝗虫的行动类似,所以Jerome Buhl就开端检验,相食行动是否也会影响蝗虫的行为,让它们从无序运动变为有序运动。

同样的,Jerome Buhl用沙漠蝗虫在环形圆盘中做高密度的行进试验,只不过这次,他把其中一些蝗虫的腹部神经给去除了。去除了腹部神经的蝗虫,运动才能削弱,移动的速度变慢,行为效力变低。而行为效力低下的蝗虫,在群体行进中容易裸露它们的侧翼,侧翼又是它们最软弱的处所。

蝗虫的形态构造 图片起源:初中生物插图

试验发明,侧身对着(原创www.isoyu.com版权)蝗群的蝗虫相比那些头部或后腿朝向蝗群的,更容易被吃掉。由此可见,在高密度的情形下,一个群体中任何一只蝗虫如果不与邻居坚持队形,就会裸露其软弱的侧翼,从而更容易被同类吃掉。通过坚持队形,行为效力更高,它们就会更安全。所以你现在应当知道为什么蝗虫会集结,继而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坏。

在密度较低的时候,每平方米只有几只蝗虫,它们可以很大水平上避开彼此,可以作为独居生物各自四处运动,也不用担忧被吃掉。但随着蝗虫繁衍数目的增多,群体数目变大,在同一块地盘上不可避免地拉近了蝗虫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形下,统一协作的活动是避免被吃掉的最佳选择。

统一协作的活动进程也体现在蝗虫生理上的变更。

因为是一种高密度的活动,蝗虫与蝗虫之间难免会产生触碰,而后腿的触碰,引起了蝗虫血清素程度的升高。有动物试验表明,当进步血清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时,动物的互相攻击行动显著减少。这也是蝗虫在群居进程中,会避免同类相食,并且行为趋于统一的原因。

血清素程度的升高也体现在外形的变更,蝗虫体表色彩从独居的绿色变成了群居的黄色。它们的大脑也变得更大,腿变得更短,但耐力更强。

蝗虫形态的变更 图片起源:Wikipedia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明,一旦蝗虫的密度下降,它们就会回到了独居时候的模样,彼此之间坚持距离,独自行为开来。然而,群体离散行动的阈值远远低于群体形成的阈值。也就是说,蝗群形成容易,但散开则很艰苦。

依照国度的防蝗灾防治尺度,当蝗虫产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须要采用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联合的办法来掌握。如果上升到15头/平方米,那就得开展应急防治,可以上飞机撒药了。所以,千万不要等蝗灾的时候才想着消灭,在独居的蝗虫开端集合成群的初始就该有所预备。

参考文献:

Bazazi, S., Buhl, J., Hale, J. J., Anstey, M. L., Sword, G. A., Simpson, S. J., & Couzin, I. D. (2008). Collective Motion and Cannibalism in Locust Migratory Bands. Current Biology, 18(10), 735–739. doi:10.1016/j.cub.2008.04.035

Dyson, L., Yates, C. A., Buhl, J., & McKane, A. J. (2015). Onset of collective motion in locusts is captured by a minimal model. Physical Review E, 92(5). doi:10.1103/physreve.92.052708

Lincoln, T. (2006). Push on the marching crickets. Nature, 440(7080), 38–38. doi:10.1038/440038a

Buhl, J., Sumpter, D. J. T., Couzin, I. D., Hale, J. J., Despland, E., Miller, E. R., & Simpson, S. J. (2006). From Disorder to Order in Marching Locusts. Science, 312(5778), 1402–1406. doi:10.1126/science.1125142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蝗虫灾祸可连续治理计划(2014-2020 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