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简介(国学大师之王国维 )

/ 0评 / 0

王国维简介(国学巨匠之王国维 )

国学巨匠之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百思特网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有名学者,出色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巨匠。

人物生平

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尚变更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订。应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赞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百思特网又在罗振玉推举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解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讨,开端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讨。1916年,应上海有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持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讨。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信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动员“北京政变”,驱赶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请清华研讨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公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颜色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鄙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毛泽东有诗云,“莫笑昆明池水浅”, 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逝世。

呜呼,一代学人,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逝世,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逝世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咸以为不值得。

重要造诣

作为中国近代有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应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办法分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尚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联合的首创者,确立了较体系的近代尺度和办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有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停止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首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辉煌”。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驳的着述中最为人所看重的一部作品,是接收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力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应用自己的思想看法,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主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驳中。

此作品咳珠唾玉,精辟警句比比皆是: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著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辟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限。”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致,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百思特网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朝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词话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这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说明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缄默寡言

王国维与人来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得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细,什么书上有相似的著录,将这些供给给他做参考,再请他细心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正冷峻的。赵元任的太太杨步伟对他颇有些畏惧。杨步伟是个直率的大嗓门,但见了王国维却总是噤不出声。王国维五十寿诞时,清华大学的同事办了三桌酒席祝寿,赵太太硬是避让着不和王国维同桌:“不!不!我不跟王先生一桌。”果然,王国维那一席一直都是默默不语,而赵太太那桌却笑语不绝。

有一说一

王国维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完课就走,风雨无阻。有回,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知学生:“这个处所我不懂。”可当讲到他研讨有素的问题时,他则说:“我的研讨结果是无可争议的。”这种有一说一、认真求实的态度很让学生们信服。

英年早逝

1927年,丁卯,民国16年,五十一岁。

1月,撰成《南宋人所传蒙古史料考》。2月,撰《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儿坚考》。3月,撰《金长城考》(后易名为《金壕界考》)、《水经注笺跋》。4月,编撰《清华学校研讨院讲义》。5月12日,出席清华史学会成立会,并致辞。6月1日,国学研讨院第二班毕业,中午,加入研讨院师生叙别会,午后访陈寅恪先生。6月2日上午,告别清华园,到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在其内衣口袋内发明遗书,(背面书"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云:

五十之年,只欠一逝世;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逝世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途径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置。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严节约,亦必不至饿逝世。

6月3日,入殓,停灵于成府街之刚秉庙,7日,罗振玉来京为其经营丧事,16日举行悼祭。8月14日,安丧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之原。1928年6月3日,王国维去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讨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士(原创www.isoyu.com版权)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枷锁,真谛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逝世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逝世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力,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