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俗(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

/ 0评 / 0

八月十五的来历和风气(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和风气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长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运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录,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运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办一系列典礼和庆贺运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欣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颜色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运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进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百思特网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联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硕的主要节庆。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环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壮丽的光环,使之充斥浪漫颜色。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风行。从传播下来的众多描述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原创版权www.isoyu.com)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接洽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普遍风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风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涌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运动百思特网蔚然成风。明清时代,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预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需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销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贺,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涯中占领侧重要的地位,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流传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运动的基本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硕多彩的节庆运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习俗

环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硕多彩的节庆运动,其中既有各地广泛接收的风行风气,也有富有地区特点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公民间的传统习俗。据说唐朝时代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接洽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节爱好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严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传说元末,人们还应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解释当时月饼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造月饼积聚了丰硕的经验,明清时代,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造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造更加精致,馅料讲究,外型雅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妙欲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办迎寒和祭月百思特网运动。中秋赏月的风气在唐代十分风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运动更具范围,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2021-09-28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运动之一。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域的人们也都依据自己的地区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重处所特点的不同的中秋风气。如南方许多地域风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风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运动大大丰硕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记录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逝世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逝世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恶的蟾蜍在月宫捣不逝世之药。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变出许多幽美悠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涌现,晒得庄稼枯逝世,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豪杰,力大无限,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愤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受,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逝世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挂念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怀念妻子,就在嫦娥爱好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资讯后,纷纭在月下陈设香案,向仁慈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处所传说中秋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吴刚伐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处所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追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毛病,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锻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承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元朝末年,中原宽大人民不堪忍耐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纷纭对抗。朱元璋结合各路对抗力气预备起义,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胜利后,朱元璋愉快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部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机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播开来。

有关中秋节的佳句

  1. 但愿人久长,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3.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 中秋月》

  5.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 离别一何久,七渡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8.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9.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0.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1.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2.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3.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4.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5.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6.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7.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