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0评 / 0

洛阳亲友如相问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21-09-27 晚上教孩子背唐诗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再次涌现在我的面前。或许是刚进入初冬气象阴冷的缘故,诗中的“寒雨连江”、“平明送客”、“玉壶冰心”等字眼,使我顿时发生了强烈的共识。

(原创版权www.isoyu.com)听孩子读了几遍,我立刻被这首诗凄寒、孤单、阔大的意境所吸引,我亦信任,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作者必定具有不随流俗、高洁傲岸的操行。

我不由地想知道,王昌龄毕竟阅历了什么,才使他在某一天的凌晨,朋友离去之后心中如此伤感,并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送别之作。

在唐代,王昌龄虽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显赫的诗名,但他亦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在诗坛上自有一席之地。

王昌龄出身贫苦,但天资伶俐,二十三岁之前,王昌龄在故乡太原过着半耕半读的安静生涯。

二十三岁时,王昌龄离家到嵩山学道,三年后,他却对边境和军百思特网旅生涯发生了兴致,于是投笔从戎,到西北边地当了一名戍边军人。

快满三十岁时,王昌龄赴京加入科举,没想到一举高中进士,他成了一名正式的国度公务员——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1年,三十四岁的王昌龄加入了博学鸿词科的测验,又一举考中,被擢升为河南汜水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三年后,王昌龄再次升任为江宁丞,就是江宁县的县令。但王昌龄因为做事认真,性情耿直,在江宁任职四年后,因言事犯上而获罪,被流放岭南。

值得庆幸的是,来到岭南的第二年,王昌龄即遇"天下大赦"从而得以北还,后又持续任职江宁丞。

虽然因为触怒龙颜曾被皇帝狠狠地教训,但是王昌龄信任自己没有错,他知道自己是为了国度,为了朝廷,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而毫忘我心肠建言献策。

即便统治者听着他的“忠言”认为“逆耳”,并且降之于罪,但王昌龄的心坎问心无愧,他从来就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懊悔过。

因为在仕途上起起落落,有一些朋友离王昌龄远去了,但总有一些人会为他留下来,并和他成为永远的知己。

这些知己之中,不著名的辛渐就算一个。

公元742年,辛渐预备从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临行之前,王昌龄赶来在芙蓉楼为辛渐设宴送别。

饯行的那天夜里,秋雨下得好大好大,广阔的江面上,苍莽的雨雾连成了一片,无休无止,凄清寒冷。

我百思特网不知道在那个秋雨瓢泼的夜晚,坐在芙蓉楼上的王昌龄和辛渐会说些什么。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即便万人毁谤王昌龄,辛渐必定是信任他的朋友的。而辛渐的懂得和勉励,对处于苦楚和孤寂之中的王昌龄,何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安慰!

就在那个夜里,虽然寒雨铺天盖地;虽然谤议沸腾四起,但同时,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温暖,却在王昌龄的心中慢慢涌起、升腾。

王昌龄知道,那就是友谊,是这人世间最不含杂质、最名贵无比的友谊。

第二天早上,辛渐在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中出发离去,芙蓉楼下,只有王昌龄在踽踽独行。

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单和落寞,他知道,从此他又是一个人了。他将要一个人,去面对宦海中所有的风雨,去经受仕途上意想不到的跌打。他认为自己就像眼前的座座楚山,在浩瀚的江水中沉默而立。

此时此刻,一首诗早已在王昌龄的心中酝酿完毕,他把这首诗轻轻念给自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知道,辛渐这次回去,他在洛阳的那些亲友,一定会向辛渐探听他的资讯。而王昌龄不想过多地说明,他只想让他们信任,他的人品没有任何瑕疵。

是的,他的人品怎能有瑕疵?它就像冰一样澄澈,像玉一样高洁。王昌龄问心无愧,他为自己自满,在最艰苦的逆境之中,他高声地给予自己确定和嘉许。

人生之路,漫长而弯曲,在百思特网这条途径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不公,遇到冤屈,在这种情形下,只要我们不摈弃自己,与自己和解,我们的心中便有了勇气,有了力气,而这种勇气和力气,足以支撑我们反抗所有的轻视与恶意。

不管多大的雨,最终都会停,当雨过天晴,或许你会发明,一道壮丽的彩虹,正斜挂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