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号称什么?(杜甫为什么被尊称为“诗圣”?)

/ 0评 / 0

杜甫号称什么?(杜甫为什么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唐代巨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他的诗因善陈时事、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见貌和底层百姓生涯的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一生忧国忧民、忠义仁爱的品德,被后代尊称为“诗圣”。杜甫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祖上是晋代名将杜预。杜甫本想秉承家传“奉儒守官”,却最终走向了人民,为人民而歌,他都阅历了什么呢?

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了长安。当时的长安是一个文化繁华、包罗万象的大都市。

这时候李隆基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皇帝了。阅历了几十年的盛世,国泰民安,社会富庶,玄宗李隆基被太平思想麻木,再也没有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力,从一个精明的帝王变成了一个糊涂天子,迷信道教,整日沉迷声色,把一切政权都交给了奸佞小人李林甫。

与其说李林甫是奸佞小人,不如说他是个诡计家。他口蜜腹剑,奉承迎合,擅长谄谀,开元年间留下来的肱骨之臣几乎没有不被他暗害与陷害的。而当时的长安城正覆盖在诡计与恐惧的氛围之中。

杜甫正是这时候来到了长安。他到长安的重要目标,是想要得到一个官职。747年,李隆基下诏征召文学艺术界有一技之长的人士到长安候选。杜甫加入了这次测验,几乎是胸有成竹,势在必得。成果,李林甫畏惧年青的才俊和贤良的人士超过自己,从中作梗,杜甫百思特网测验失败了。落魄的杜甫只能期待下一次机遇。

751年,李隆基举办了三次祭祀运动,分离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杜甫抓住机遇,写了三篇赋投入延恩匦。玄宗看过这三篇赋后,对杜甫的词藻大加赞美,又命人测验他的文章,让他待制集贤院。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年,杜甫没有等到任何被录用的资讯。毫无疑问,这又是李林甫在作怪。

持续两次失利,对于考取功名这件事,杜甫失望了。此时杜甫的父亲已经从兖州司马被贬为奉天县令,并且可能上任不久就逝世了,身为长子的杜甫不得不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家族世代为官,他也想要考取一官半职,获得一份稳固的收入,来保持一个大家庭的开销。可是,他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哪怕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县令。

杜甫一天比一天贫困,生涯变得拮据起来。为了保持生涯,不得不低声下气在一些贵族府中作“宾客”,陪他们宴游享乐,换取一些小恩小惠。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杜甫已经到了不择手腕的田地。他曾写诗作赋给一些自己并不尊重的权贵人士,愿望能得到他们的引荐,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彼时杜甫已人到中年,特殊是四十岁以后,不但贫困,而且病痛缠身,日子更加难过。加上政治腐烂,边疆动乱不断,人民不仅累赘着苛捐杂税,还担当着服兵役的苦楚。他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十五岁就去黄河驻守边疆,好不容易盼着回来了,却已经是白发苍苍,又被征去边疆营田。家里的地步没人种,而苛捐杂税一点也没有减。看着眼前悲凉的气象,听着看着凄凉也是话语,杜甫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而歌的诗歌《兵车行》。

靠着祖上的余荫,杜甫既不须要服兵役,也不须要缴纳苛捐杂税。然而他的生涯依旧难以保持。751年,他在长安和长安城邻近流落,居无定所,多半是住在客舍。他的家人也曾来到长安,不到一年就住不下去了,只得分开长安寄居在亲戚家中。753年,长安城产生洪涝灾祸,食粮歉收,米价飞涨。政府每天拨十万石米分给市民,每人每日可领取五升米,杜甫也是其中一员。

755年,他曾得到河西县尉的职务,然而他谢绝了。因为自己的亲身阅历,杜甫看到了统治团体的腐烂,也深切领会到百姓的饥寒和疾苦。他愿望能有一个爱惜人民的政府,他的良知让他不愿替统治者抨击人民,残害百姓。以至于他尚未满周岁的小儿子活活饿逝世,他也没有过火悲哀。他想,自己不必缴租纳税,也不用服兵役战逝世沙场,生涯虽然不易,但是总强于没有特权的底层百姓。

同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社会动荡,长达七年多时光。胡人所到之处烧杀抢劫,留在长安的官员及其家眷被一批一批的屠杀,连婴儿都不放过。长安城内的人民都逃走了,长安邻近的人民忍耐不了胡人的暴行,自发地组织武装力气对抗胡人。这支力气也为尽快击退胡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时的杜甫掺杂在逃难的人群里,历经生逝世,和家人相会,充实野果,忍耐饥寒,带着一家老小在乱世中逃难。与此同时,玄宗却丢下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率领着后妃和贪官污吏悄悄地分开了长安,逃难去了。门路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处逝世宰相杨国忠,并强制杨玉环自尽。等到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继位,年号灵武,遥尊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是为唐肃宗。

杜甫听到这个资讯,把王朝复兴的愿望寄托在了李亨的身上。

杜甫在投靠灵武帝的路上不幸被胡人俘虏。没著名望的杜甫并不被胡人看中,自己又刻意隐藏,终日视察山川地形,能力活着跑了出来。来到凤翔面见灵武帝。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这个岗位的职责是劝谏皇帝的不良行动,举荐贤良的人士入朝为官。杜甫在这个岗位上忠于职守,但因为两次卷入房琯的案件中,杜甫被皇帝嫌弃,最终被外放到华州做从军。

两京(长安和洛阳)光复后,长安物价暴涨,通货膨胀空前,大街上到处是乞丐和饿逝世的饥民;回纥因与肃宗事先有约,赞助光复两京后土地人民归大唐,财物妇女任由回纥百思特网抢夺,三天的时光,回纥搜刮走了大量财物。为表现感激,肃宗把自己的女儿也嫁给回纥可汗为妻,每年还要赠送绢帛两万匹;吐蕃也趁虚而入,占据了西部的一些土地。大唐王朝也从驯服外族的壮大国度,沦落为被外族侵犯的对象。

杜甫曾回到洛阳,看望战乱后的家乡。他到来时洛阳还相对安宁,随着部队的战败,洛阳在阅历短暂的安定后又骚动起来。短居两月后,杜甫又回到了华州。一路上,杜甫看到的不是伤兵,就是难民,饿殍遍野,尸横满地。

终年战乱使壮丁严重缺少,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打击。成年的壮丁没有了,就抓刚满十八岁的孩子,甚至白发老翁也不放过;战败归来已无家可归的士兵,正预备扛起锄头去耕种,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要他去守本州的边疆;第一天晚上新婚的少妇,第二天早上丈夫就被征去参军了,少妇坐在路边呜咽,说嫁给远征的丈夫,不如抛弃在路边;路过潼关时,士兵又在翻山越岭修筑城墙。看着高耸入云牢固如铁的大城小城,他原来心疼战士的辛劳,但是想到抵抗外辱,保家卫国,他只能要求潼关的官吏转告守城的将军,千万不要仓皇应战。

杜甫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俗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里,有五首在倾诉人民疾苦的同时,又都抚慰勉励他们以国度为重,抗击外来侵犯,守卫国度。只有《石壕吏》是个例外。

杜甫夜间在一户人家投宿。半夜里官吏又来捉人。老翁跳墙逃走了,老妪说了很多请求的话:家里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守邺城,有两个儿子已经战逝世了,唯一活着的儿百思特网子还没有回来,家里只剩她自己和下衣不完的儿媳在照看孙子。但差吏坚决要人,最后没有方法,只得连夜把自己带走,送到河阳的军(原创www.isoyu.com版权)营里去。

目睹这家人的遭受,杜甫实在说不出什么抚慰与劝解的话语了,只得在天亮以后,独自和老翁告别。

杜甫回到华州,又做了一段时光从军,因受党派之争连累,不得不被迫辞去职务,重新走到人民中去。

结语: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特殊是安史之乱爆发后,连年的战乱使人口锐减,壮丁严重缺少,社会生产力大幅降低。杜甫看到人民的疾苦,把愿望寄托在他拥戴的朝廷上,愿望皇帝能爱惜自己的人民,减轻人民的苦楚。同时,他又看到胡人的权势日益强大,部队不可不弥补兵员,他的诗里也不乏抚慰和勉励的诗句。可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断,政治日益腐烂,政府不能号令人民抵抗外辱,不愿意废弃自己的一些特权,对人民的搜刮又有增无减,特殊是乱征兵役,使人民到了不可蒙受的田地。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诗人,杜甫再也不能忍耐了。他把他的见闻阅历,把人民的遭受和疾苦,都写进了他的诗里。他忧国忧民、忠义仁爱的品德,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因记载社会事实,反响百姓疾苦,而被尊称为“诗史”。

杜甫是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自己穷困潦倒,忍耐饥寒,才使他深入意识到人民的疾苦。如果没有走进人民,杜甫的诗歌也不会有这么大了造诣,也就不会成为“人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