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一般是指)

/ 0评 / 0

看不见的手(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一般是指)原创经济视察报2021-02-23 15:27:46

徐晔嘉/文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而有效的方法,这是经济学家们久长以来的一项共鸣。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有效性又源自何方呢?对于这个问题,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症结点:参与经济运作的个体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商业行动,往往恰好为全部社会的福祉做出了相应的贡献。随后,“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在其论文《论社会知识的应用》中给出了另外一个症结点:尽管没有一个个体能够控制全部社会中所有与经济运作相干的全体信息,但是这些信息能够通过交易行动反应在价钱信号当中,并以此引诱市场的运行。这两个症结之间有机联合,便得到了而今广为人知的所谓“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寻求自利的个体之间的交互本身就足以保证效力,而无需像筹划经济那样,依附某个中央委员会全盘计划,用“看得见的手”来调控经济。

与此同时,经济学家们同样认识到,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进程中,也常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处所。一方面,个人好处与社会好处之间并非总能完善重合;另一方面,市场摩擦的存在也会使得价钱信号无法准确地指点市场运作。自然而然地,有些经济学家选择退后一步:既然“看不见的手”失灵了,那么我们就应当追求“看得见的手”的赞助,转而依附行政力气进行调控。而有些经济学家则选择更进一步:市场无效的根源,恰恰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受到了约束,所以,必需进一步拓宽“看不见的手”能够施展作用的范畴,并给予其相应的指引,能力让市场重归有效。法学家埃里克波斯纳和经济学家格伦韦尔正是后一种观点的坚定拥趸,而他们共同撰写的《激进市场》一书,则是这种观点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激进”一词所对应的英文Radical有两重含义,在词源学上它意味着“追溯到事物的基本”,而在政治学上它意味着“偏好社会制度的重大变更”;因此,“激进市场”同样拥有两重含义,一方面,要追溯“市场”这一概念的实质,另一方面,要用更加先进的理念来变更当前的“市场”经济,特殊地,就是要解决上述两个“不尽如人意”之处。

就解决计划而言,两位作者所采取的作风可谓是“简略粗鲁”:他们首先注意到,当前经济运作中无效力的缘由之一是市场构造问题,或是如垄断或寡头市场这样受到市场权势的影响,或是如私人产权或者政治权利这样基本不存在市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缺少充足的交易,相应的信息无法反应到价钱信号中,进而就不能依附价钱信号来有效力地配置资源。

既然问题在于缺少充足的交易,那么最直截了当的计划就是发明交易的机遇。例如,对私人产权的掩护有时会带来资源的糟蹋:欧洲的土地贵族们宁可躺着收点薄租,也不愿意将土地销售给工厂主以换取昂扬的回报;美国高铁项目沿线的钉子户们迟迟不愿意接收补偿协定,最终拖得项目废弃建设。对于这种情形,本书第一章探讨了“公有制自评税”(简称COST)的体制:对于任意商品,其拥有者必需声明其价值,并依照声明的价值缴税,同时其他人均可以依照声明的价值购置该商品;这意味着,所有商品都被摆上了货架,交易的机遇被充足扩展化,从而保证价钱信号能够正常施展作用。特殊地,这里所说的商品并不仅限于通常会被交易的商品、房产或土地,还包含如政治权利、人力资本等等更加无形的“商品”,COST使得这些无形商品也能够被定价,进而得到有效力的配置。

再比如,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并不能自由流动,想要前往美国工作的外籍劳动力必需得到公司的担保(也即通常所说的H-1B签证),这导致了同样技巧程度的劳动力在不同国度的收入差距可以有十倍之多,也意味着劳动力配置上存在无效力。本书第三章提出的“个人担保签证项目”(简称VIP)就试百思特网图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公司可以担保外籍劳动力,符合条件的个人也同样可以“承包”为外籍劳动力担保的义务,这就扩展了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机遇,特殊是那些很难得到公司担保的低技巧程度的外籍劳动力。担保人可以获得被担保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利润,但同时也必需承担如为被担保人缴纳社会保险或在被担保人犯法时进行赔偿的义务。

再比如,本书第五章提出“数据作为劳动结果”的概念:当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或在电商网站上购物时,所有这些行动信息数据都是用户的“劳动结果”,但是用户却几乎免费地将其分享给了网站,但对网站而言,这些近乎免费的数据又是非常粗糙且难以依附算法进行有效处置的。如果许可网站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易,用户向网站“说明”这些数据(如在照片里“圈”出朋友、给文字状况加注心境、甚至答复一些问题等等),而网站支付必定的报酬,并应用这些更精致的数据向用百思特网户供给更优质的服务,对双方来说显然是“双赢”的局势。

经济运作无效力的另一个缘由则是个人好处与社会好处的不一致。从最优化的角度来说,一个比拟经典的结论是,最优成果产生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处。如果同样的行动对个人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与对社会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并不雷同,那么就意味着个人选择的最优成果并不符合社会最优的请求,于是依附个体互动的市场经济就不能达成整体的有效力。对于这种情形,同样直截了当的解决计划则是,把个人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加以调剂,使得其遵守社会整体所评价的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个人的最优选择就与社会的最优选择相重合了。

这种解决计划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本书第二章所讨论的“平方投票”(简称QV)当中。相比于通常采用的投票方法,平方投票有三点主要差别:

其一,当有多个事项要进行投票时,平方投票请求设定一个有限的投票预算分配在各个事项中。通常的投票方法相当于设定了无穷的预算,这意味着每一次投票的成本为零,而零成本往往会导致投票成果更为极端;有限预算则给投票增长了机遇成本,对于不太在意的事项可以少投票,并将省下的预算用于在更在意的事项上投出更多的票。

其二,可以投支撑票,也可以投反对票,最后计票时相互抵销。许可投反对票,是为了让支撑的看法和反对的看法获得平等的权重;特殊是在事项有较多的选项时,若只许可投支撑票,若对某个选项有一票水平的支撑,则只须要投一票,而若对某个选项有一票水平的反对,则必需给除该选项之外的所有选项均投一票才行。

其三,在对每个事项的每个选项投票时,可以投不止一票,但投出票数所消耗的预算为票数的平方,这也是“平方投票”这一名称的来由。之所以是平方,是因为票数本身反应了该事项对投票者的主要水平,在边际上多投一票的收益与当前票数成正比,因此边际成本与当前票数也应该成正比,总成本就相应地是票数的平方量级。

本书第一章对COST的讨论也是如此:对社会整体好处而言,商品被声明的价值应该适当地体现出商品的实际价值。为了到达这一点,必需合理地选择商品所需缴纳的税率。显然,商品所有者不会报低价值,因为这样可能会赔本被别人买走;而适当的税率可以保证商品所有者也不会报高价值,因为额外缴纳的税费无法被商品本身发明的利润所填补;于是商品所有者会恰好报出商品的实际价值。

两位作者所提出的这些“简略粗鲁”的计划,总结起来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在最大限度施展市场作用,依附对各参与个体供给鼓励并使之交互来保持经济运作的同时,仍然须要一个较为中心化的机构来创建并连续保护这个市场以及相应的机制。这就好像,表面上市场有条不紊地接收着“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但其实这只“看不见的手”却又被某些机构抓在手中。这种由中心化的机制设计所发明和驱动的去中心化市场,似乎存在着某种奥妙的内在抵触。

相似的抵触涌现在另一个同样“激进”的市场——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尽管其底层的区块链技巧意味着可以进行去中心化的交易,但是比特币的出生完整脱胎于一段代码(其发明本身是中心化的),同时一些重要的数字货币交易所承担了大批交易和记账的职能(其运作也部分是中心化的),更不用说比特币常常受到监管部门的限制,例如我国就曾一度制止比特币交易。

对于这种内在抵触,不妨借鉴一下经济学家们对于科斯定理的两种不同观点。科斯定理说的是,在没有交易成本且产权明白时,社会最优成果总是可以通过会谈实现。提出这必定理的科斯本人是一名法学家,因此最初刊载这一结论的论文用的是文字描写,后来经过经济学家的整顿,才被重新用数学语言严谨地加以证明。经济学家们(特殊是与科斯同在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对科斯定理的广泛观点是,这必定理论证了“小政府”的合理性,政府无需介入分配,而只须要承担明白产权的义务,充任经济的“守夜人”;然而,科斯本人则以为,科斯定理的价值并不在于告知经济学家“没有交易成本时政府只需明白产权”,而是在于解释“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境是无趣的”,换言之,科斯定理应该被视为研讨正交易成本市场的垫脚石。

对于任何去中心化的市场,最初发明市场的中心化的机制设计,就如同是科斯定理中所说的“政府必需承担明白产权的义务”。但即使撇开这些不谈,在市场运作进程中不须要任何监管的介入,无疑是过于幻想化的,就如同假定没有交易成本而去应用科斯定理一样。科斯后来对企业组织的研讨提出,在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中,员工会自发组成企业以下降交易成本;相似的,一些自发形成的中心化的机构和对中心化监管的需求,同样也是市场为更有效配置资源所作的衡量取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许多我们现在习认为常的机制,在(原创www.isoyu.com版权)刚被提出时往往也是非常“激进”,或者是不被懂得的。举例而言,以本书中侧重提及的经济学家维克里命名的“维克里拍卖”,也即“第二价钱密封拍卖”,对于从未接触过相干概念的普通人来说就会显得特殊奇异:这一拍卖方法请求竞拍者在信封里写上竞拍价钱并密封好上交,最后竞拍价钱最高的人获得拍品,并支付第二高的竞拍价钱。对于普通人来说,“拍卖”百思特网一词带来的印象恐怕都来自于公开拍卖,特殊是从低到高叫价的英式拍卖;而说起密封拍卖,比如招投标,也通常是第一价钱密封拍卖,即竞拍价钱最高的人获得拍品并支付自己的(也即最高的)竞拍价钱。但是,“维克里拍卖”有着诸多长处,特殊是在理论上可以证明,竞拍者的最优选择总是写上自己的真实心理价位;而且,相似的机制可以推广到更一般地资源分配问题中(被称为VCG机制),在如广告竞价排名市场中仍施展侧重要的作用。

就本书而言,特殊是第一章的COST、第二章的QV和第五章的用户有偿“解读”数据等等,都已经在虚拟数字经济平台上得到了小规模的运用。事实上,本书在发售之后,引起了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产业的伟大回响,特殊是受到有名区块链平台以太坊的开创人维塔利克布特林的力捧,这其中重要是因为“激进市场”与区块链对去中心化的理念有着雷同的诉求。除了数字货币以外,区块链技巧一直以来都处于缺少主要且不可替代的运用场景的为难地步,而本书中的一些想法无疑为区块链技巧的进一步落地发明了新的契机。

与此同时,将本书中的假想运用到现实社会当中,除了技巧实现上的艰苦之外,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观念上的转变。比如,作者假想将COST运用到政治权利中,这意味着花钱买政治位置或政治影响力成为可能;再比如,作者提出,受个人担保签证项目担保的外籍劳动力,应该许可其工资低于本地的最低工资,因为本地最低工资相比拟其在母国所能获得的工资也实在是太高了;再比如,许可社交媒体向用户支付薪酬来“解读”数据,其实就是变相地花钱购置隐私,甚至在第五章开头作者给出的设想情境的对话中,社交媒体购置的还不是用户本人的隐私,而是用户好友的隐私。

诚然,这些“激进市场”最终未必依照本书所描写的那样出现,但是“让市场充足施展作用”本身的潜台词就是“任何物品都可以被定价”,进而“任何物品都有可能花钱买到”,这恐怕与大多数人的朴实价值观相抵触。然而这其中未必没有折衷的余地:一方面,任何物品在参与到经济运作当中时,总是会客观地发生一个 “价钱”,这个价钱并不仅仅是这个物品自身的特征,同时也部分反应了物品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例如,尽管我们总是说性命无价,但是如果真的这么盘算,那么我们平时恐怕就只能整天躺着不动了,因为任何有可能造成逝世亡的行动,无论可能性多么低,都必定具有负无限的效用;反之,既然我们并未选择卧床不起,甚至有时还会自动参与一些危险性不低的行动,那么必定意味着潜意识当中我们对于自己性命的估值并非无限,而是一个有限的数字。政治权利也好,被担保的资历也好,用户的隐私(甚至是用户知道的别人的隐私),总是可以相应地依据其涉及的市场行动定价。另一方面,在一个充足市场化的社会,也许会有更丰硕的方法来改正“毛病”,比如说,政治家的形象本身也会被商品化(将COST运用于人力资本中),而公开地将政治影响力销售给毛病的对象会使得政治家的形象大幅贬值,因而即使可以购置政治影响力,其价钱也会因此被定在高位甚至于没有人会真的去购置。

总结而言,本书是一本须要读者在浏览进程中始终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活泼的想象力的作品,堪称是经济学家的科幻小说。正如科幻小说未必须要描写真实的未来一般,本书所描写的种种想法毕竟也只是一系列思维试验,对现实因素的种种斟酌也难免顾此失彼。但主要的是,本书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和当前的经济运作系统迥然相异、更具有革命精力的未来经济图景,这本身就意味着无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