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人解说词(先秦如何解说人与宇宙关系)

/ 0评 / 0

宇宙与人讲解词(先秦如何讲解人与宇宙关系)

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语境里,其画面是很清楚的。在浩瀚无边的宇宙面前,人类实在太微小了,据说直径长达几百亿乃至几千亿光年,哪怕飞船到达光速,也无法穷尽宇宙的边沿。想一想这个都认为累,连比较的勇气都没有了。

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人与宇宙的比较是怎样的呢?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关于这一点,儒家的说法并不多,在儒家的眼中,宇宙更多的是人类情怀的一个载体,而在道家的眼里,宇宙多少还是一个物资的存在。我们借助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看看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庄子:一个蜗牛角可以容下一个国度

在庄子的眼中,世界有好几重比较,首先是陆地和大海的比较。没有航海经验的他,一直以为陆地在大海的围绕当中,和大海相比,陆地很微小,因此有古井边的海龟跟井底之蛙说大海的故事。具体而言,庄子说:咱们中原地域,和大海相比,就好像一粒米在仓库里的位置,“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其实,在地球上,陆地占比三成,海洋占比七成,没庄子说得这么夸大,但是庄子以为海洋比陆地大的观点,倒是有道理的。这个观点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苏轼,苏轼在海南流放,他抚慰自己说:海南是岛,被大海围绕,而大宋所在,也是个大岛,也被大海围绕。与现代地理观念惊人地吻合。

庄子

接下来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庄子没有航空经验,也没有观测天体的经验,然而他直觉到:人在宇宙当中,是极其微小的,比较强烈到什么田地呢?“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我们人类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小的石头,小小的树木跟一座大山相比,或者跟泰山相比。

暂停一下,庄周老师似乎说得有点保守,草木与大山的比较,基本没有人与宇宙的比较那么悬殊,光太阳一颗恒星的大小就是地球的几百万倍,更不用说银河系,总星系。然而,在天文探测毫无科学手腕的当时,庄周老师能有这个联想,已经到达人类想象的顶层了,还是得勉励一下。后来,庄周老师又来一比方,说人在天地,就好像一根毛在马身上,“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这个想象力又稍微扩充了一点,更接近科学的比较。

而庄周的宇宙观真正让人惊叹的处所就在于他的无限小概念,或者说无限小当中孕育着无限大的概念百思特网。为了说服诸侯不要有对国土的非分之想,庄子设置了这么一个动漫场面:在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度叫做触氏,在蜗牛的右角,有一个国度叫做蛮氏。这两国为了争取国土产生战斗,战斗剧烈到什么水平?“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返”。庄子设置的这个画面,其比较极其强烈。

蜗牛角,在古人眼中是极小的东西,然而却生存着两个国度,而且还产生了大范围的战斗。那种尸横遍野,遍地狼烟的场面居然就产生在小小的连一颗尘埃都容不下的蜗牛角上。空间的浩大还通过时光表示出来,一国追逐另外一国,居然追击了十五个昼夜。不过毫末之大的蜗牛角,居然可以让一支部队跑上十五天!

蜗牛角之争的这个画面,显示了庄子不受局限的想象力,其实也给中国的哲学设置了一个概念:无限大可以寄托在无限小当中,无限小可以容纳无限大。把这个比例延长到太阳系,那么,地球和全部星系比起来,如同蜗牛角,地球上的万物,如此众多繁复,也只不过寄居在蜗牛角上。

庄子的这种概念,其实还是被继承了下来。例如有名的南柯一梦,就显示了庄子无限小容纳无限大的概念。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棼,在梦境中来到槐安国,当上了驸马和高官,这个国家有广阔的疆土,绚丽的山河,数不清的百姓,成果呢?妄想之后,发明只不过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这其实是庄子蜗角之争的蚂蚁版。

再发展到《聊斋志异》里的“莲花公主”,则拥有几十座城池几百万人口的神秘王国,居然只是一个蜜蜂窝而已。这其实是庄子蜗牛角之争的蜜蜂版。

在庄子的影响下,古人以为人在天地,就如同蚂蚁窝在槐树,蜜蜂窝在菜园。虽然比例还不准确(原创版权www.isoyu.com),但道理是对的。总之,在浩瀚的宇宙当中,人类极其微小。

这个比较的基本上,庄子对人类的位置是比拟悲观的。他以为,人类就是被宇宙安排的,主宰不了自己,“吾身非吾有百思特网也”,我的身材不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宇宙,属于自然,是宇宙把我造出来的,“是天地之委形也”。

这个观点发展到苏轼,就成了《临江仙》里的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多么痛的领悟!

老子:人既是低微的刍狗 同时又是宇宙四大之一

老子眼中的人类在宇宙当中,有极其微小的一面,他很著名的一句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天地当中,人类是被操控的,就好像刍狗这种器具,用完了就扔。这番话听起来蛮无情的,然而,老子并不是那么无情,同时又讲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

这看起来有点抵触,一方面说人类微小得可以被宇宙随意拿捏,低微到极点,但老子又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说宇宙当中,人是四大之一。到底信哪一句呢?个人以为,老子所指不同,所谓人如刍狗,可能是指人在宇宙中的实际位置而言,和太阳系比起来,和银河系比起来,微小得连刍狗都不如。另外,又从态度而言,主观能动性而言,人在所生涯的地球上,确切是巨大的,能仿效天地,师法宇宙,取得最佳的生存环境,从这一点而言,人类又十分巨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宇宙天地简直成了互相学习的同窗和朋友。

儒家:宇宙是人类的道德载体

儒家的宇宙与人的关系,与道家的画面,尤其是庄子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庄子眼中的人类与宇宙,更多的是个体和空间的关系,是一粒米和一个仓库的关系,都是极小物资和极大物资的比较。

孔子

而在儒家的眼中,宇宙到底有多大,人类到底在宇宙中占百思特网比多少,并不是很主要,他们也没兴致研讨,他们不会讲扶摇而上九万里,不会讲一粒米与太仓的比较,他们所关注到的空间,更多的是天下,是国度,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涯空间。

儒家所提到的宇宙,更多的是人类的精力载体,不具备天文学的意义。例如儒家经典《礼运》这样讲述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者,天地之心也”。这个位置真是高得不要不要的,居然代表宇宙的心,是宇宙的代言人,为什么人能成为宇宙天地之心呢?

因为天地原来就没有主观上的心,宇宙天体,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无论是星云还是黑洞,都是没有知觉的,而人类有知觉,有意识,能自动认识世界,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再怎么伟大,在我们生涯的这个地球上,也得靠人类来描写。宇宙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在人类的感官中和描写中存在。

故而在《礼运》里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天地无所谓道德,那么人类就是天地的道德,是天地道德的代言人。从这个层面而言,天地的道德,宇宙的品德属性,都是人类描写出来的。

枯燥的理论不再反复,我们还是来讲讲董仲舒教授,同窗们,凡是提到儒家的宇宙观,咱们的董仲舒老师确定是不能缺席的,他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强烈的参与感,总爱好长篇大论说上几句。

在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上,董仲舒则是庄子的另一个极端,庄子以为人在宇宙面前无可奈何,而董仲舒以为人的能耐可大了,《春秋繁露》以为,人“超然万物之上”,凌驾在自然界之上,万物要成长,人是有决议权的,连天地都受人类影响,“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说得有点夸大了,从现代天文学地理学而言,人确切可以影响地球以及大气层的,但对于遥远的天体而言,目前则无能为力。

当然,儒家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自动去改革自然的信念,还是值得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