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什么意思(“克己复礼”的传统解释是正确的吗?)

/ 0评 / 0

克己复礼什么意思(“克己复礼”的传统说明是准确的吗?)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主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对于“克己复礼”,传统和众认的说明是要束缚和抑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这种说明看似顺理成章,无可非议,实则大错特错,曲解经典。这种说明之所以被公认,大概是受了朱熹说明的影响,因为朱熹在传统文化范畴位置很高,所以他的说明几乎没有人质疑过。

朱熹解克己复礼,其言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百思特网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克己复礼,间不容发,忘我便是仁。”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又曰:“敬如治田灌溉,克己如去恶草。”朱熹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在说明“克己复礼”时把“复礼”和人欲对峙起来,百思特网以为只有束缚和抑制人欲,能力到达复礼的目标。

孔子的意思真是这样的吗?儒家思想真象朱熹理学那样主意禁欲吗?答案是否认的。人欲生而有之,本身就是天理,灭人欲就是灭天理,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本身就是伪命题。朱熹自己就因“引导尼姑二人认为宠妾”、“家妇不夫而孕”(儿媳在丈夫逝世後却又怀孕)等事被弹劾。这两条无风不起浪的风格问题是对朱熹及其以“存天理、灭人欲”为纲要的理学最大的打击!朱熹硬把理学的内容塞进儒家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改动和污染,实为儒中之贼,并不配享孔庙。

儒家思想并不主意禁欲,而是主意中庸之道,在承认人欲正当性基本上,把人欲规范在礼的规模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食色,性也”,这都是儒家思想。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微子篇》)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从孔子的这些言论中可窥一斑,哪里有禁欲的影子?分明只是强调欲而有道罢了。

私欲是天然的,也是合理的,私欲只可规范,而不是制止。那么把百思特网“克己”说明为束缚、抑制自己就是毛病的。“克”的本义是能够、可以的意思。“己”是自己的意思,在这里表现自主、自觉、自动的意味。“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动、自觉地恢复周礼的意思。为了更好地懂得这句话,我们可以把它放回原处,并联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懂得。

“克己复礼”是颜回向孔子问仁时,孔子提出来的概念。孔子是大教导家,善于因才施教,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就有不同的答案。同样是问仁,樊迟问仁,孔子给的答(www.isoyu.com原创版权)案是“爱人”;仲弓问仁,孔子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孔子答复说“子欲立而立人,子欲达而达人”;而颜回问仁时,孔子的答案则是“克己复礼”。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孔子依据不同窗生所到达的道德修养水平而针对性地给出的答案。

樊迟是个年轻的小学生,道德修养尚浅,说得太深邃了基本听不懂,所以让他知道仁就是爱人就行了,“爱人”是仁的最低尺度和最直接的表述,很好懂得。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深得孔子真传,道德修养程度是诸弟子中最高的,故给出“克己复礼为仁”的答案。“克己复礼”当是仁的最高境界。“爱人”是仁的最低尺度,有许多爱的方法和内容并不合礼,比如母亲宠爱孩子,那只是一种妇人之仁,并不是真正的仁爱。在“爱人”的基本上,尽力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的规范,这样,仁的境界就大大进步了。而仁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自觉性上,不但能使“爱”合乎礼的规范,还能不靠条款强迫而自觉自动地到达。这就是思想已经从必定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颜回本身就很贫穷,而且安贪乐道,所以孔子在颜回问仁时,大可不必强调抑制愿望,因为颜回已经做得够好了。让颜回节欲,莫非连凉水也不让喝,岂不太可笑了?孔子只是强调“复礼”的自觉性和自动性,因为这是最难的,这才是对最得意弟子应当说的最高程度的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听听这句话,“天下归仁焉”,这是多高的境界,岂是简略的“爱人”境界所能达!孔子又弥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更解释白了,为仁的最高境界就在于由己,难道能是由别人(强迫)吗?孔子说得这么明确,为什么几千年来就没有人能准确懂得呢?可见,尊古而不泥古,尊贤而不盲从于贤,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才是治学的准确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