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春寿酒(古人喝过的药酒,你了解多少)

/ 0评 / 0

固本春寿酒(古人喝过的药酒,你懂得多少)

把药物浸泡在酒里,制成具有保健或治病后果的药酒,这种做法并非我国独有。苦艾酒、茴香酒、查特酒等药酒都曾经在西方风靡一时,德国有名的野格酒(Jgermeister)甚至参加了甘草、茴香、罂粟籽、红花、生姜、人百思特网参等56种药材、水果和辛香料。

嗯……再多加11味,就赶上鸿茅药酒了。

提醒一句,野格酒的口味极度糟糕,而且还曾以致幻后果作为营销噱头,大家请勿轻易尝试。

咱们国度的古人是怎么想到把药物泡到酒里的呢?传统观点以为,酒本身就是一种药,《博物志》里有一个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点:

三个人冒雾晨行。临行前,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成果,空腹者逝世,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得出结论:“此酒势辟恶,胜于他食之效也”。

酒既然本身就是一种药,人们自然也会想到把酒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而且后来发明,酒可以溶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百思特网药酒也就随之发生了。

下面就带您看一下我国历史上古人喝过哪些药酒。


远古时期:想象不到的重口味

与现代不同,远古的大部分药酒并非用酒浸泡药物取得,而是将药物添加到酿酒原料中一起发酵。大概是因为远古时期的酒不易保留,浸泡药物后容易变质。

先秦、秦汉时成书的有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提到了许多药酒。其中许多在现代人看来是比拟重口味的,比如“左角发酒”,就是在遇到突然神志昏迷的人时,剃掉该人左鬓角大约一方寸面积的头发,烧制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

大清子民:我木有鬓角咋办???

《内经》里还记录着一个“鸡矢醴”,《本草纲目》介绍制法为:“用腊月干鸡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渍七日,温服三杯,日三;或为末,服二钱亦可”。

鉴于这个酒的口味太重,就不为大家详细解读了……


汉—唐前:喝了咱的酒,开刀不发愁!

从汉代开端,开端大量涌现煎煮、浸泡制造的药酒,比如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记录了“鳖甲煎丸”“红蓝花酒百思特网方”等须要用酒煎煮药物的方药。

据传说,华佗的麻沸散也是用酒冲服的。而且麻沸散的制造灵感据说也是华佗发明醉汉治伤时没有苦楚感,从而得到启示。

关羽表现:喝酒就上脸,不用麻沸散。

唐—宋: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药酒

屠苏酒也许是诗词史上最有名的药酒,最早记录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浸制而成,被以为具有预防瘟疫的作用。民俗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故又名岁酒。

古人饮屠苏酒的规则很有趣,先让一家人中年事最小的饮酒,年事较长的后饮,为什么这样呢?古人说明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原创www.isoyu.com版权)。”

意思就是小孩过年增长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愿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性命又少了一岁,所以拖一点时光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唐代到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以诗词文化著称的一段时光,吟诗作词少不了酒的陪同,诗词内容中更频频涌现酒的形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宋许多名家都在诗词中提及屠苏酒。

唐顾况: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陆游: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文天祥: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宋苏辙: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宋郑望之: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露,碧井屠苏沉冻酒。

即使到了明、清,近代,屠苏酒仍然是诗中常用意象:

明叶颙: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清林则徐: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董必武: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成功茶。

元—清:大众的滋补需求成为主流

元代到清代这段时光,可以说是药酒的繁华期,比如《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约为200多种。明代《遵生八笺》收酿造类内容17条,其中的地黄酒,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名酒,同时还收录了30多种药酒。清代《随息居饮食谱》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制法和疗效。明代皇室朱橚编撰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批前人的药酒配方。明代吴旻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录着不少明清时代涌现的新药酒配方。

在现代人看来,明清时期涌现的药酒以补益性药酒为主,如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等,单单从药酒的名字来看,就能感受到人们对药酒的花费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治病疗伤升级成了强身健体,这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花费升级”,也佐证了明清时期城市大众的生涯程度有了显著的增加。

结语

无论古今中外,药酒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涯中,而且也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施展了必定的治病救人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医学昌明的现代,药酒的舞台恐怕也仅能限于养生保健。如果过度宣扬药酒的治病疗效,成果只能是最终毁掉药酒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