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养生之道(国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

/ 0评 / 0

国医巨匠养生之道(国医巨匠—张灿玾的养百思特网生之道!)

张灿玾,1928年出身,山东荣成人,首届国医巨匠。山东中医药大学毕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毕生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从事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讨60 余年,为我国有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文献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校注》《黄帝内经文献研讨》《中医古籍文献学》等专著。

养生之道,前人论者甚多,流派甚广,有仙家之论、道家之论、释家之论、医家之论等。历代论此道者,亦各有所宗。然知其道者,习之有益,不仅可健身,亦可延年;若不善其道者,强而行之,流弊亦自难免。就医家而论,历代著述,亦有异同,当因时、因地、因人而用,不可以贪欲之心,强求其功,反易为患。

我本不善此道,然八十余年岁月,疾病缠身时有之,生涯困扰时有之,悲欢离合时有之,外邪冒犯时有之,此皆人生之难以逃遁者。必经心以应对,方可保此五尺之躯、方寸之心。就医家所论,我仅遵《黄帝内经》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及“形神兼养”之法则,在工作、学习与生涯的诸多方面,进行恰当调节而已,别无异术可传。今仅就素日所行,略陈管见。

1幼 承 庭 训,效 法 先 辈

在我家族中的前几代人,多有高寿者。高祖享寿八十有余,无疾而逝。曾祖六十余岁,逝世于痢疾。祖父享寿八十有七。先父亦享寿七十余岁高龄。在他们的生涯过程中,我体察到他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如何注意颐养身心,以便更好地去完成应尽之责与未竟之业。这就是他们的重要经验,对我的影响较大。

在青少年时代,父亲总是孜孜不倦地为我讲些做人行事的道理,其中亦不乏养生之论与为人之道。祖父则以不言之教影响着我们:他为人治病,不求财物,勤于劳动,不知疲惫;生涯简朴,不择衣食;艰苦困扰,乐以忘忧。到八十多岁时,尚脑筋清晰,体可负重,步履康健,饮食如常。他的一生,并未专心致志讲究什么养生之道、长寿之法,但却健康地活到如此高龄。这就是无所求而有所得、无为而有为的成果。我从中悟出了许多健身养性的道理。在我后来的生涯中,吸取了我祖父与父亲的许多经验,并竭力效仿他们的做法,实践他们的教诲,虽然我的体质不如祖父硬朗,但也想力争康健,多做些有益于社会之事。

张灿玾先生书法作品《丰年岁月》

2勤 于 书 卷,情 趣 务 多

在随父学医之际,我一方面背诵医书,一方面补习文化,因而养成了勤于书卷的习惯。若一时不读,则怅惘若失。故一生中最大的兴致,莫过于读书藏书,积年累月,共得五千余种。读书对我来说,乃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也是最好的享受。遇有不快之时,常读书自慰,遇有不眠之夜,则挑灯再读。依据我多年的领会。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聚,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神的良策。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欲解除诸般懊恼,莫过于求知,而读书,则是求知的主要门路之一。有了知识,就可以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妥当地解决生涯、工作、学习中的各种抵触,减少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懊恼,精力上自能得到必定的宽松和抚慰,起到不养而养的作用。宋人尤袤,一生好读书,常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疾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善读书者,自知其言之不谬也。

我祖父和父亲都是京剧喜好者,爱好胡琴和传统的打击乐器,也会演奏些一般的曲折衷套数。我在少年时代,就受到他们极大的影响,爱看戏,爱听音乐。我学习过多种乐器的演奏,如京胡、二胡、笙、笛、箫、唢呐、小提琴、口琴及锣鼓打击乐等,晚年又习古琴,爱好奇石。因为有这些情趣喜好的调节作用,所以我的生涯、工作、学习,虽然很紧张,但并不枯燥和单调,精力上也很舒服。此后,我又不断发展多种喜好和多边运动,诸如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应用这些喜好,可以使精力累赘得到不同水平缓解,减少疲劳,使脑力得到恰当休息。此亦养神之一法也。

张灿玾先生篆刻作品

张灿玾先生在书房进行篆刻创作

3 调 气 应 时,起 居 适 度

人之活力,随春夏而生长,随秋冬而珍藏,这种周期性运动,是自身的一种规律性,故必应之而行,则人体安和。我在日常生涯中十分注意气象变更,随时调节衣着,尤其注意保温。若不慎审,偶或感冒,立即服药。若迁延时日,一则拖延难愈,二则常可诱发他病。另外,每出行带衣较多,可防气象突然变冷。《黄帝内经朝气通天论》中特殊强调阳气的主要意义,很有道理,我亦注意此事。因阳气一伤,则防卫无力;阳气一失,则活力立危;阳气竭尽,则孤阴难存。故需注意加以掩护。

《吕氏春秋重己》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蹷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间,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这句话虽然只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但解释了一个很主要的道理,就是在生涯方面不可过火贪求优胜。我的饮食习惯是: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用,菜类则以蔬菜为主,既有利于身材,又可坚持肠胃通畅。青年时代虽能饮酒,但不成癖;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故脾胃健康,食欲常盛。食量不减,可以保证2021-09-30 之本。衣着不求华丽,只求四时可改换为是。少壮之时,保持骑自行车,既可锤炼身材,又可以运动关节。住处不尚奢华,只求工作便利。坚持俭朴,惟行俭约,既不丧志,又可养形。

4 知 足 常 乐,乐 以 忘 忧

所谓知足,非指不求上进,不求进步,不求发展。而是说对一般的现实生涯条件,自当满足。我的一生,从不废弃斗争目的而去寻求不必要的奢望,这就是我在物资生涯百思特网方面坚守的原则。因此,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懊恼。

安乐,是每个人所神往的。孔子曾自言“奋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说他的得意弟子颜回,“百思特网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忧患与安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抵触,问题在于认真地看待和妥当地处置。孔子所说的,就是把忧患转化为安乐的实例。我的一生也遇到过多次忧患。如青年时因膝关节病几乎致残,中年时代两次住院,及至影响工作才能。在患病期间,尤需记取名人名言,效仿前辈准确看待忧患的态度,激发起各种情趣和喜好,在忧患中追求安乐。所以在多次的忧患阅历中,终能争夺身心不受大的影响。否则,很容易在忧患之中,一蹶不振,则身心之健康,自难保持。

5 忙 里 偷 闲,能 忍 自 安

人之生也,百年之过客,匆匆一世,欲有所为,忙亦必定。然而人的精神与体力究竟有限,欲以有限之体力与精神,去完成无穷的事业,就需合理地支配、科学地调节,才可保证精神与体力久用而缓衰。我在青少年时代,农忙季节下田劳动,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浏览。工作劳碌时,应用休息时光,可读一点提神的书,浏览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更换专业外的书。兴致的交替,高兴点的转移,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休息。

《旧唐书孝友传》云:“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赐以缣帛。”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多次听父亲讲过此事和唐代宗所谓“不痴不聋,不为家翁”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看待一些家庭琐事的态度,很有启示性。我的家族,历来人支兴旺,丁口众多。祖父、父亲和我都曾阅历过四世同堂的阶段,也根本上是这样去看待一些琐事。就是在社会运动中,凡非原则性重大问题,也是以谦让为是,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所以未曾产生过人际关系过度紧张的局势。不强加于人,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身心不快。此亦养性之法。

6 山 川 遣 兴,吟 咏 抒 怀

我国神州大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奇珍异物,山川寄人以灵秀,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人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我等居此乐土,住此佳境,何不在风和日丽之日,花香月朗之时,约两三知己,做一番江山闲主。以赏此无穷江山、无限风物,既可以赏心悦目,亦可以遣兴抒怀。信可乐也,斯可乐也。

我自来济(编者注:山东济南)之后,数十年间,公务忙碌,曾行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公事之余,亦曾览诸海岳山川、江湖胜迹。或登高而歌,借以呼天吸地;或极目而望,借以俯察万物;或置身洞天府地,借以摸索幽隐;或游观古今胜迹,借以凭吊岁月沦桑。当此之时,既可一新耳目,又可遣兴抒怀,不知老之将至 。兴有未尽,归后或为游记,或为诗词,或发议论,或谱歌曲,或言志,或咏言,忘身于物外,寄情于物中,犹可谓养神之善举也。唐人王勃《滕王阁序》曾谓“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人之生也,当有所作为于社会,老之将至也,不可无伏枥之志。回想当年,展读昔年笔墨,亦可增欣慰之心,忆少壮之情,不亦快哉。

总之,养生是一个比拟庞杂的问题,它包含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主要。神虽寄于形,然形常随神而动,故神伤者,形难健。故必寓养生于生涯、工作、学习之中,凡事顺其自然,衣食温饱亦足矣。适寒暑,节哀乐,劳逸适度,动静联合,再辅之以必要的锤炼身材的办法,则长生虽不可及,而长寿亦能有望。

(www.isoyu.com原创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