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简介(倒戈将军的冯玉祥)

/ 0评 / 0

冯玉祥简介(倒戈将军的冯玉祥)

有人说他是诡计家,是伪君子,有人说他是出色的爱国主义者,可敬的民主斗士,他贵为将军却被戏称为“换章将军”、“倒戈将军”,依据历史学家的研讨统计,他一生中倒戈了八次,他是冯玉祥。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

冯玉祥,1882年11月,即光绪八年,生于直隶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名基善,字焕章。幼时家中共有七兄弟,他是家中老二,却因家境清贫,生涯艰苦,逝世了五个,他从老二直接变成老小。

其父名为冯有茂,是个文盲,考武举失败便入了伍,追随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在保定府“五营练军”,冯玉祥十一岁时因家境清贫失学,只能住在父亲的营盘里自学功课。

据说,冯玉祥自幼好学,因家中清贫无法供他读书,冯玉祥启蒙后便自学功课,家中连购置纸笔的钱都没有,他便用着捡来的细竹管,一端扎上一束麻后蘸着稀泥在地砖上练习写字。

这种好学的精力也随同了冯玉祥的一生,在他当兵时,常常彻夜不眠读书,为了晚上读书不影响他人休息,便找来了大木箱,在上面开了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后来冯玉祥在军中担负旅长,驻扎在湖南常德,还规定每日应晨读英语两个小时,其学习精力堪称我辈榜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回当时,其父愿望替他补上兵额,取得些许金钱补贴来贴补家用,由于当时他父亲所在的部队是出了名的“关系户军”,没有关系很难进入。

在1892年,机遇终于来临,同营有个叫苗管带的人决议把营中空出的一个名额补给冯有茂的小儿子,偏偏却忘了提前讯问对方的名字,情急之下只得临时编造出一个“冯玉祥”登记入册,从此,冯基善正式更名冯玉祥,他一生的传奇故事也就此拉开序幕。

记八次倒戈

在14岁加入淮军后,冯玉祥一路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1902年,20岁的冯玉祥转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后加入滦州起义,这是他的第一次倒戈,倒的是腐败封建的满清政府,这次起义最终因敌强我弱而失败,后冯玉祥被革职法办,本应处以极刑,但是军阀王怀庆看他年青,放了他一马,递解保定。

后来,冯玉祥在奉令率部入川与讨袁的蔡锷所部护国军作战时一度击败蔡锷,更获得袁世凯颁发三等男爵,后暗中与蔡锷联络,于1916年3月议和停战。这是他的第二次倒戈,倒的是复辟帝制的袁世凯。

在1918年,冯玉祥奉命攻打由孙中山等人为保护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结合西南军阀共同组成的“护法军”,他在湖北通电百思特网主和,这是他的第三次倒戈,倒的是段祺瑞。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斗中,冯玉祥接收了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趁两军鏖战时率军直捣北京动员政变,软禁当时的总统曹锟,并颠覆了北洋政府,自己也率军脱离北洋军系,自己改编部队为“公民军”,后致电孙中山,请他北上。这是他的第四次倒戈。

第五次倒戈,他拉郭松龄倒张作霖;第六次,他在五原誓师倒了北洋军;第七次,他在国共决裂时转投公民党;最后一次,百思特网他又在中原大战时倒了蒋介石,投向我党。

最高频次时,冯玉祥在短短一年内便倒戈了三次,古时吕布多次换改门庭,被戏称为“三姓家奴”,落到冯玉祥这,便只有“墙头草随风倒”可形容了。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尽力尽力一点不错”

在军阀混战时期冯玉祥无疑是最特殊的存在,倒戈行动本来就为人不齿,尤其是在传统法家文化中,忠君爱国本为一体,一个人连自己的君主都会背叛,实为不忠不义之徒。

但身处乱世,性命与忠义,孰轻孰重,不活在当时,恐怕很难做出答复,更何况冯玉祥本身是个极其庞杂多变、充斥抵触的人物。

他身体魁伟,胆子却小,曾经的战友白崇禧、张发奎等人均在抗战回想录中记载了冯玉祥因过度畏惧日本空军动员袭击而闹出的笑话。

他心狠手辣,却也知恩图报。冯玉祥在寂寂无名时受到时任北洋军第四镇第七协统领陆建章的赏识,处处赞助扶持,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后陆建章被徐树铮暗害,于是冯玉祥在控制西北军大权之后,命张之江在1925年12月30日徐树铮乘火车离京经廊坊时将其劫持杀戮,为舅父报仇雪恨。

他出生清贫,无依无靠,全靠一己之力练兵、打仗,逐步攀升,全因愿意与属下同甘共苦,但由于自己终日倒戈,背弃了军人最主要也最根本的忠实原则,也遭到了属下的多次背叛。

他出生于普通农家,却选择皈依基督教,并在1917年接收洗礼,崇尚“以教治军”,请求官兵洁身自好,倡导节省,却在河南开展了毁佛活动,逐步扩展,北方盲从,几乎导致华百思特网北佛教衰绝殆尽。

他见利忘义,却从未出卖过国度大义,在混战中他收受好处,四处捞足了油水,却从未像阎锡山为了自身好处连日抗共,置民族大义于不顾。

他戎马一生,最终在新中国建国前夕受邀回国,却与女儿在乘坐轮船从苏联回国时,因船上意外失火而导致父女双双殒命。

多么神奇,他的一生充斥了背叛,但他做出每一次选择似乎都卡在了历史的一个个主要转折上。他在所有军阀派系中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须要时所有派系都会来应用他、收买他,在不须要时却又回头来打压他、轻视他。

如此境遇,又怎能请求他对某一派系忠心赤心,满腔热血呢?冯玉祥的部下也与他们的老上司一样,大多数次更改门庭,只是到了后来,有的为国就义,有的沦为走卒,遭人鄙弃。我们通过审视他们的一生,竟然似是看过了近代中国追求改变,积极自救的进程。

也许,我们离那个时期已经太远太远,无论用传统还是现代思想去评判前人行动,都太过片面专断,今时今日,我们回望历史,最主要的是以其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