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从哪里起兵的?(唐高祖李渊起兵的真相是什么?)

/ 0评 / 0

李渊是从哪里起兵的?(唐高祖李渊起兵的本相是什么?)

掀开盛堂的篇章,映入眼帘的是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灿若星辰、熠熠生辉。比拟起来,他的父亲、兄弟就相形见绌。拨开重重迷雾,照见历史的本相,本相远非如此。

李世民剧照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大唐帝国的权利巅峰,然而,不可否定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繁重的道德累赘。这种强烈的道德不安也驱使着李世民把权利之手伸向了他原来不应染指的处所。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有个处所历来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这就是史书编辑。

精确地说,是李世民执意要干涉初唐历史的编辑。他要突出他政变的合理性,抢占道德制高点。同时为了突出他首创李唐王朝的主要贡献,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父亲李渊的作用,把晋阳起兵的首谋也记到自己头上。我们来看看相干正史里是如何记录的。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正史里记录李渊对起兵造反一直迟疑不决,重复无常,几乎就是在李世民和一众大臣的催促和劝谏下,被逼无奈起兵的。

我就从正史里梳理,扼要描写进程。看看正史怎么突出李世民的功劳反衬李渊的平淡。

李世民追随李渊来到太原后,做了哪些预备呢?

一、快速结交了一批江湖义士

《旧唐书太宗本纪》说李世民暗中已经为兵变做预备,结交 一批江湖义士,为人豪放,出手阔气,群盗大侠,都心甘宁愿为李世民效逝世力。 《资治通鉴隋纪七》也有相似记录。说李世民聪慧勇决,识量过人,身边集合一批敢逝世之士。

同时,李世民与隋朝一些有不得志官员也交往甚密,比如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就是在这个时候与李世民结成了生逝世之交。长孙顺德是长孙晟(长孙皇后父亲)的族弟,与刘弘基本来都是隋宫廷的宿卫军官。刘文静和裴寂也和李世民走得很近。刘文静当时为晋阳令,和李世民想法不谋而合。

唐朝开国功臣 刘文静

从此,李世民与刘文静开端积极安排,预备起事。

而这个时候,李渊在做什么呢?

依照正史的说法:“渊不之知也。”而李世民则“恐渊不从,迟疑久之,不敢言”(《资治通鉴》卷一八三)。

二、李世民用尽心机百思特网“说服”李渊起兵

现在接着来看在官方正史中,李世民是如何软硬兼施地“说服”李渊起兵,而李渊又是如何举棋不定、出尔反尔的。

(1) 大把砸钱讨得裴寂开心,让他当说客

由于裴寂与李渊的私交很好,所以李世民决议从裴寂的身上突破。他天天与裴寂交游,同时拿出私人的钱数百万,让人与裴寂赌博,每一次都诈输,把裴寂乐坏了。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裴寂只好点头赞成劝告。

李渊好友 裴寂

(2)送晋阳行宫的宫女服侍李渊,让李渊上套

李世民和裴寂合计,裴寂天天去找李渊喝酒,喝完酒又顺便“送上”几位美女。一连数日,把李渊伺候得舒舒畅服。几天之后,裴寂告知实情,李渊一听,当场爆出冷汗。

本来,这些美女竟然全都是晋阳行宫的宫女——皇帝杨广的女人! 这可是灭门之罪啊!

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和老友居然使了这么一招把他绑上了“贼船”。李渊最后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3) 李渊出尔反尔,李世民正面杠他

从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到次年正月之间,东突厥屡次出兵进犯马邑,李渊成果却吃了败仗。隋炀帝大怒,遣使赴太原将李渊就地拘押。

李世民一见机会成熟,终于当面对李渊说:

“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再拘守小节,下有盗寇、上有严刑,危亡无日啊!不如顺民心,举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开端暗中安排。可没过几天,江都的天子使臣又到了,宣诏赦免了李渊的战败之罪,并且让他官复原职。赦令一下,李渊立刻反悔,矢口不提举义之事。

接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催促李渊起兵。如鹰扬府司马许世绪、行军司铠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前太子左勋卫唐宪、唐宪的弟弟唐俭等等。然而,大伙把嘴皮子都磨破了,该说的话翻来覆去都讲烂了,李渊还是迟迟不动。

最终还是裴寂戳到了李渊的痛处,提起晋阳宫女陪侍之事,终于把李渊彻底说服了。

李渊随后让刘文静捏造敕书,以朝廷预备四征高丽为名,命令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四郡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全体要应征参军,借此扩展武装力气,预备起兵……

这就是历代正史记录的关于晋阳起兵的起因和内情。在这里,李渊被描写成一个平淡、怯懦、胸无大志、多疑重复的傀儡型人物;而年未二十的李世民则恰恰相反,被塑造成一个眼光远大、足智多谋、意志坚定的领袖,表示出了一种远远超出他年纪的成熟和庄重。

在此,李世民毋庸置疑地成了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而李渊一开端则被蒙在鼓里,后来迫不得已卷入了这个事件,几乎是被人用“绑架”的手腕弄上了这条起兵叛隋的“贼船”,自始至终都表示得碌碌无能而且万般无奈。

通过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对相干史料的重新研讨,晋阳起兵的本相已经得到了澄清。

西方、日本以及海外的研讨成果广泛以为:“有些主要情形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代因太宗本人的保持而编造出来的。……依据从前被疏忽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建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成见和曲解之处作出订正。”

我们前面也提起过,玄武门之变一直是李世民的 道德累赘,李世民很可能在贞观年间对相干“实录”的修纂工作进行了干涉,从而改动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而后来编修的“国史”,以及承用国史的两《唐书》,包含更后出的《资治通鉴》皆沿袭不改,致使晋阳起兵和唐朝创建史的部分本相从此湮没不显。

在众多学者的研讨中,根本上都提到了初唐的一份主要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 该书的作者温大雅是太原人,史称其“少好学,以才辩著名”;曾任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后因为父亲守孝离职,回晋阳闲居。李渊到太原后,和他成为朋友,李渊起兵后,温大雅被任命为大将军府记室从军。

记室从军的重要工作是什么?它是专门掌管文书之官,设立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专门掌管部队里的文书起草,记载表扬等主要工作。

很显然,由这样一位晋阳起兵的亲历者所撰写的史料,其真实性确定要远远大于唐朝建国后的那些官修改史。我们也可以称他为“唐朝树立的目击者”。

温大雅全身图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记载李渊自起兵直到占据长安、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天史事。

温大雅为李渊大将军府记室从军,他随军撰成该书。该书所记史事与《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有出入。

那么,这位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到底都目击了一些什么呢?

其实早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李渊就已经有了起兵叛隋、树立帝业的念头,所以才会在涿郡与杨广近臣宇文士及进行密谋,只是后来因机会尚未成熟而暂时隐忍。

依据温大雅的记录,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当李渊以安抚大使的身份进驻太原时,他才会“私喜此行,认为天授”。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月,李渊因兵败遭到撤职处罚并就地拘押,其实那个时候李渊就已经下定起兵的决心了,之所以没有动员,只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尚在河东,担心儿子安危,李渊只有隐忍不发。

《隋唐豪杰》李建成剧照

他原来是想等三个儿子齐集太原后再起事,不料却突然遭到软禁,于是马上吩咐李世民,如果情形没有好转,他们三兄弟必需立刻起兵,不能坐以待毙,遭天下豪杰嘲笑。

为了做好起兵,李渊对儿子都有义务。

他命令李建成“于河东潜结漂亮”,命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积极树立起义的核心力气。

然后,他开端着手解决身边安插的两颗钉子——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

他们百思特网是隋炀帝杨广的心腹,特意安插在李渊身边,目标就是监督和制约他。

李渊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日常能够调动的兵力也极为有限。依照隋制,原则上只有皇帝本人才有招募和调遣部队的权利,处所官吏如果擅自发兵千人以上,就要被处以逝世罪。

所以,李渊要想拥有足够的兵力起事,就必需获得王威和高君雅的支撑,且必需有充分的理由征兵。但是,王威和高君雅都是对杨广忠心耿耿的人,要拉他们入伙几乎是不可能的,弄不好反而裸露自己,所以李渊绝不能冒这个险。

那么,如何能力获得充分的理由征兵,就是李渊斟酌的主要问题。他在期待机遇。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马邑军官刘武周突然动员兵变,杀了太守王仁恭,占领郡城,自立为定杨天子。

李渊等到了机遇, 这真是天赐良机。

他私下对王威和高君雅说:“武周虽无所能,却敢僭称尊号。万一他占领汾阳行宫,而我等又不能将其剪除,此乃灭族之罪啊!”王、高二人也认为此事非同小可。汾阳行宫所在的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县)与马邑郡相邻,里面不但储积了无数钱帛,而且住着很多宫女,很可能成为刘武周的下一个攻击目的。所以,他们极力请求李渊赶紧征兵,以讨伐刘武周。

李渊却静待事件发展,三月中旬,刘武周果然攻破楼烦,并袭取汾阳行宫,将其中的宫女全体俘获,献给了东突厥的始毕可百思特网汗。

王威和高君雅大为震恐,急不可耐地催促李渊招募和调遣部队。

可李渊却吊足胃口,欲擒故纵,面露难色,说:

“朝廷有令,将帅出征,一举一动都要向朝廷禀报,并且要接收朝廷控制。眼下贼兵在几百里内,江都却在三千里外,加上途径险阻,一路上又有其他贼兵据守,一来一往,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带领这支事事要听从遥控指挥的部队,抵抗滑头诡诈、来势凶悍的贼兵,就像是叫书生去扑火,能扑得灭吗?”

王威终于受骗了,给了李渊临机独断权利。

李渊开端征兵,旬日之间便募集了近万人。这支队伍很快就将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军。李渊命他们驻扎在兴国寺,同时分离遣使至河东和长安,催促李建成兄弟和女婿柴绍快速前来太原汇合。

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整理王威和高君雅了。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将王、高二人当场拘捕,关进了监狱。至此,所有预备工作全体就绪,所有障碍也已全体清除。

与此同时,李建成、李元吉、柴绍等人也正在马不停蹄地向太原赶来。李渊再也没有顾虑了。开端了反隋的不归路。

这就是晋阳起兵的动因和本相。

依据温大雅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李渊绝非胸无大志、庸庸碌碌之人,而是“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并且是一位“大胆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也就是说,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包含全部进程的组织者和全局总指挥,正是李渊本人。

但是,在确定李渊的同时,我们却不能轻易扼杀李世民在这次起义中所施展的主要作用。虽然贞观史臣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美化了李世民,夸张了他的功劳,可我们在还原历史本相的时候却不宜矫枉过正。

应当说,从“密招豪友”、树立核心力气,到募集义兵、组建部队,再到“伏兵晋阳宫”、掌握王威和高君雅,李世民在全部起兵进程中的表示都是可圈可点的。起码相对于来不及加入晋阳起兵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来说,李世民的首义之功就是他们无法比较的。

从某种水平上说,李世民所表示出的年青人特有的锐气和进取精力也恰与李渊老成稳重、顾全大局的性情形成一种奥妙的互补,父子俩的互补能力确保起兵的胜利,并快速突起于群雄之间,最终首创大唐王朝。

读史的思考:

爱好历史,浏览史籍,绕不开二十四史,可官修史书,有时不免受当朝皇帝的意志左右,不能还原真实。有些历史事件难免为尊者讳,这时候我们可以多渠道、多角度思考,存疑,或许就离历史本相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