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德昂族的简介(德昂族的介绍)

/ 0评 / 0

少数民族德昂族的简介(德昂族的介绍)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接壤地域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重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地域,是一个典范的大疏散小聚居的民族,散布规模非常广,中国一侧在重要散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族称

德昂族由于居住疏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德宏地域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依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点,当地汉族人民分离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新中国成立落后行民族辨认,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

历史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亲密的关系。清代以前,有关记录把云南境内南亚语系的德昂、布朗、佤等民族统称为“濮人”、“蒲”或“蒲蛮”。“濮人”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早于阿昌、景颇等族进入这一地域,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隋唐时称为“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他们先后臣服于汉、晋王朝及南诏、大理国,德昂族先民还在宋朝后期树立起自己的区域统治,即“金齿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濮人”汉代属永昌郡(今云南保山市),唐宋至元明时代,德昂族先民“茫施蛮”运动于澜沧江两岸。元代在今潞西地域设“茫施路军民总管府”,封阿利(传说是德昂族的头人)为土官。元代中期,“白夷”(傣族先民)快速强大起来,德昂族被迫逐渐向山区迁移。明代,中央政府封傣族刀姓为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傣族土司又封德昂族头人为“老”,以代表土司管辖德昂族人民,于是德昂族先民成了傣族土司的属民。

从14世纪中期开端,新兴的茫施傣族土司逐渐掌握了今德宏州潞西、盈江一带的德昂族地域。到了清嘉庆年间,傣族土司采用极端野蛮的手腕强占了德昂人的许多地步。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塔岗瓦振臂一呼,德昂人应者云集,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武装。他们提出了“官家不公正,杀逝世官家解不平”的口号,声称“不把土司杀得七零八落决不收兵”。不久,塔岗瓦就指挥起义军攻破了茫施土司衙门。土司放过法狼狈不堪地逃往永昌府向清军求援。起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了负隅顽抗的土司武装。紧接着,他们又挫败了梁河傣族土司和西山景颇山官武装的多次进攻,从而牢牢掌握住了茫施坝区。但塔岗瓦和德昂族人民一直对清朝处所政权抱有理想,他们愿望清朝官吏能出面主持公平,严惩傣族土司。这种心理为傣族土司的反扑供给了机遇。时光不长,各地傣族土司武装、景颇山官武装和汉族地主武装就联手向起义军动员了激烈的围攻。塔岗瓦率领起义军将士进行了倔强的抵御。由于力气悬殊太大,起义军遭遇了伟大的丧失,半年多后,这一场正义的民族起义烈火最终被扑灭。这次奋斗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奋斗极大地减弱了茫施土司的统治,在对抗封建统治者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我云南西部地域国土的侵犯。抗日战斗时代,日本侵犯军从缅甸侵入我国德宏地域,当时失守区的德昂族人民加入了汉、傣等各族人民组织的一支二千余人的游击队,用铜炮枪、长刀及弩弓,同日本侵犯军进行了多次奋斗。抗克服利后,德昂族人民为对抗公民党部队的镇压,各村组织了自卫队,经常伏击敌人,迫使他们不敢任意进村。新中国成立前夕,德昂族人民积极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向云南西部逃窜的公民党部队,迎来了德昂族地域的解放。

1956年,依据德昂族人口少、居住疏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形,采用了不同的方针,对德昂族地域进行民主改造。保山、临沧地域及德宏州坝区的德昂族,因过去直接附属于傣族土司,其政治经济构造与傣族雷同,因此和傣百思特网族一样,实施和平协商的方法进行了土地改造。和平协商土地改造的重要义务是撤消封建领主、地主所有制,把地步分给德昂族农民,使他们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不久在这些地域又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德宏州半山区和畹町镇的德昂族,受傣族土司和景颇族山官的统治;同时这一地域荒地可以自由开垦,土地并不缺少,因而改造和景颇族地域一样,实施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即在党的引导下,认真依附贫苦农民,团结一切劳动听民,团结和改革一切与群众有接洽的民族头人,在国度大力扶持下,通过互助合作,大力发展生产,以及增强与生产有关的经济文化工作,逐步消灭阶级和原始落伍因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文化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厉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制止杀戮或损害一切有性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敬天堂、憎恶地狱。他们以为好人逝世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逝世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涯的处所社会安宁,民族和平,勤劳节约,蔚然成风。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涯,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伤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重的民族颜色,表示了本民族特有的审雅观及其对美的寻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 、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慷慨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爱好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视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奇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其来历有一个俏丽的传说,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将男子的容貌区离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涯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来源有必定的功利目标,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潢品,成了一种美的标记。德昂族以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细,越解释她聪慧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戴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赢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造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蔑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色。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潢有彩色的绒球。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鲜慷慨,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显著的差别。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色彩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搀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依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色彩特点,分离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茶是德昂族最主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重,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高兴,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力倍增。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涯中的主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涯中也有着非常主要的位置。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德昂人讲求“茶到意到”,宾客临百思特网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会晤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发生抵触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原谅。可见,茶的作用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别位置和作用,致使茶叶的花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擅长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

习俗

德昂族节日重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等。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光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典礼开端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预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典礼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怀念前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其间,人们还提着空竹筒,争先恐后地去接从佛像上淌下来的水,或喝进肚,或洗脸洗手,以示避开病魔,来年吉祥。泼水首仪过后,人们开端将所带食物置于供盘上,供于佛像前,齐声朗诵祭词,然后让加入泼水节的人们品尝。以上典礼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队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井边、泉边、河边取水,以取水来欢度自己的节日。其间,每取一次水,都要举办取水典礼和供物典礼。还要举办传烟和对歌的典礼。取水的程序有必定的规则。第一天只能分离在寨边的井里取水,第二天到山箐里的泉水边取,第三天再到河边取水,先近后远。意即要靠自己的双手开发水源,不要期待大自然的恩赐。泼水有着严厉的规定,第一天只能先向佛像浇水,再为佛爷、和尚洗手,不能浇到身上。群众之间更不能相互泼水。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着竹水筒,分离到长老们的家中,为他们洗手、洗脸,意即感激他们所作的奉献,预祝他们健康长寿。从第三天开端才以花束着水洒在对方身上的方法,相互浇水,而浇水的重要对象又是新婚夫妇,意即祝愿他们和气相处,永远幸福。浇水时,新婚夫妇不得随便谢绝或对抗,否则,将会被人们视为不懂规则的人。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请求青年男女们自我束缚,集中精神,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进步德性。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办,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停止。头天,德昂村寨举办宗教典礼,庆贺食粮丰产。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激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凌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光里择日举办。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预备好食粮、经费和黄百思特网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加入者供给食宿。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分开,寨子里的人集合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干净平安,免遭灾害,并能驱鬼邪。

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办。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邻近。节日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众人到佛寺将佛像“请”到白柴堆旁,点燃白柴堆,村寨中的人们都围坐在火堆旁烤火,寺院中的僧侣当夜也要加入烧白柴,为大家诵经祈祷,愿佛保佑德昂人吉祥如意;众人待到柴堆烧尽,才将佛像抬回寺院,各自散去。次日,由佛寺里的佛爷将炭灰置于土罐中,供于神坛,以示给佛祖取暖。

婚姻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必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厉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端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树立情感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涯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德昂族风行的“毫味尼别”(串姑娘)制度,大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男青年头头“叟包脑”率领一群小伙子去串一群小姑娘,集体对歌,一般多在婚礼晚上或节日运动中进行;另一种是小伙子单独“串姑娘”,一般是当夜幕降临时,小伙子携带芦笙或萧到所选定的姑娘家的竹楼后门,轻吹芦笙,以作试探。若姑娘有意,就把小伙子请进家,此时,女方的父母兄弟皆要躲避,之后男女即对唱情歌小调,互相倾吐衷情。经过一段时代的恋爱后,若双方情投意合,愿意结为毕生伴侣,小伙子就赠给姑娘一包茶叶或其他礼物。姑娘将茶叶挂于床头,父母也就知道女儿有了对象。如果赞成女儿婚事,即将茶叶取下,否则,便叫女儿将茶叶退回。同时,小伙子也把找到对象之事告知父母,父母即在本村内物色两位有名誉的老人去说媒。只要女方赞成了,家长一般是不反对的,他们以为姑娘爱着人了,不赞成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称心如意,那是女儿命定的,父母无能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对,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结婚时,男方要给女方聘礼,德昂族称为“奶水钱”,习惯上不给是不行的。数目依据男家经济情形决议。娶亲时还要给女家一二百斤肉,必定数目的茶叶、砂基、芦子、草烟、盐巴和鸡蛋。若姑娘属外寨,还要给寨里送些谷子。新媳妇接到家,要宴客三天,请全寨人来进餐,客人送些烟草、蔬菜和木柴作为礼物。

葬礼

德昂族一般行土葬,凶逝世者则行火葬。对正常逝世亡者,先停尸于房内,并将房中间的篱墙拆掉。尸体头朝东停于火塘右方,横放,用艾叶浸水浴尸,剃光头发,穿上新装。然后将尸体放于棺内,用白线或红线栓在逝世者的两个拇指、膝盖上。其目标是使逝世者的灵魂不得返回家中。还要在逝世者嘴里放碎银,作为逝世者的摆渡费。女尸放入棺内,取脸朝天式;男尸则脸朝地。装棺后,鸣枪通知诸亲友。这时,解除所栓的线,将手平伸。通常停棺3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

出殡时,棺木从东方抬出,棺尾部朝前,沿途撒草烟以示请诸鬼开路。由老人念咒经,大意是指给逝世者途径,不要再回家里、寨里作乱。葬法是在选定地点挖一长方形穴,以系在棺木两端的四根绳索把棺木轻放入穴内,放正后,砍断绳子和抬棺用的竹担,丢入穴中,然后掩土,不垒坟。埋葬时要取头东脚西位,不得面向本寨。葬后7天,要超度此魂。此后,不再认坟,也不上坟。

各村均有一块公共坟地,德昂语称为“纳温”,不分等级、姓氏或家族,凡本村成员皆可葬入。德昂族还以为,灵魂有善恶,灵魂作怪导致凶逝世,所以对非正常逝世亡者行火葬,而且不得葬入公共墓地。

祭祀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报歉。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掩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邻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办祭祀运动。制止砍伐寨神树,也制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现。寨心神也是寨子的掩护神,制止触摸,制止在邻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许可外人进入,也不能许可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制止砍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