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习俗(中秋节三大习俗有哪些?)

/ 0评 / 0

中秋习俗(中秋节三大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是中国除春节以外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处所,中秋节的习俗会有所不同,但有三个习俗是一样的。它们对应着中国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

1.吃月饼:崇尚适用理性

(月饼)

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环绕着一个“吃”字做文章。春节,杀年猪、包饺子、炸煎堆、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给祖先送吃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中元节,给鬼送吃的;重阳节,吃螃蟹、喝菊花酒、雄黄酒。

这样看来,中国人真的很看重吃。这是因为,中国人有一种适用理性的哲学。

这种适用理性,在春秋战百思特网国的“百家争鸣”时就已经确立。这些争鸣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阴阳家等等,根本的思想都环绕着如何实现天下太平,如何克服对手,如何得道成仙这些适用的问题。而同一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百思特网,思考的是世界由什么组成,客观真谛是否存在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拜佛)

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也是这样。中国很多人分不清道教、佛教还是基督教,只要见到神仙就拜,所谓“见庙烧香,见佛拜佛”。他们祈求的当然也不是什么灵魂得救、逝世后升上天堂,或来世投胎到一户好人家,而是身材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嫁个好老公、娶个好老婆什么的当下的问题。为了安心,他们通常还要捐点香油钱,当作是神佛保佑自己的辛劳费。

这种适用理性的形成,是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遇到丰年,能保证一家温饱,遇到荒年,就有很大的可能会饿逝世。长期的生存压力让中国人形成了一种适用主义的思维习惯,看到一个东西,首先斟酌的是能不能吃,如果不能吃,能不能用?如果既不能吃,又不能用,我们就会问:那它有什么用?

(广东人不吃的东西)

直到现在,人们传播的关于广东人什么东西都能吃的段子,依然是适用理性的反应。

2.庆团圆:看重亲情伦理

每到中秋节前后,苏东坡那首《水调歌头 中秋》总是被人们重复吟咏,因为苏东坡用幽美的语言替天下的人说出了对家庭团圆的期盼和对无法团圆的遗憾。

(团圆)

中秋节之所以跟“团圆”接洽在一起的,因为中秋节的时候,月亮最圆。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月亮都圆了,那家庭也应当团圆了。

(苏轼)

王维的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了中国人对亲情伦理的看重。

这种对团圆的期盼,体现在春运期间火车站的人山人海中,体现在春节堆满车辆的高速公路上,也体现在月饼氤氲的香气里。

(春运:人类的大迁徙)

中国看重亲情伦理文化的形成,同样是历史积淀的成果,尤其是儒家文化长期教化的成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端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儒家看重“礼”,主意以礼治天下。他们信任:只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安其位,各守本分,恪守忠孝仁义礼智信,全部社会就会像一架功效顺畅的机器一样,永远地运转下去。这套儒家哲学,经过一代代大儒的完美,加上宗族制度的实操,逐渐变成了中国社会的运行法则,同时也内化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了。

(宗族)

这种对亲情的看重,扩展开来,就形成了中国人“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共同体意识,塑造和强化了中国人的凝集力。

3.拜月亮:尊敬历史传统

中秋节拜月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留下了“貂蝉拜百思特网月”的故事。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正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但现在仍然有不少处所保存着拜月的习俗。

(貂蝉拜月)

事实上,拜月并不是要从月亮中祈求到什么,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传统的尊敬。

历史传统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断绝的国度,很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尊敬。

早在中国文明的童年时代,中国就已经开端设立史官了。传说仓颉就是黄帝时代的造字史官。夏朝开端设立太史令。《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记录:“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困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这个名叫终古的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其后,历代王朝都看重修史,再暴虐的皇帝也忌惮后世历史对自己的评价。

(《二十五史》)

正如人靠记忆确认自己的身份,一个民族也要靠集体记忆确认自己的身份。这种集体记忆,除了固化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也活泼在传统的习俗中。中秋拜月的习俗能够延续至今,解释中国人是非常尊敬历史传统的。

空山新语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和民族情绪的集中表达。从中秋节的习俗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文化有崇尚适用理性、看重亲情伦理、尊敬历史传统这三个主要特点。

懂得这些文化特点,可以让我们更清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