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淡竹叶(中药古今研究:淡竹叶)

/ 0评 / 0

中药淡竹叶(中药古今研讨:淡竹叶)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本草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

《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肺、百思特网胃三经。主新旧风邪之烦热,喘促气胜之上冲,疗伤寒,解虚烦,治消渴,疗喉痹,止呕吐,除咳逆。

竹叶生于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脏腑之居上者也,宜并入之。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大寒,味甘平,无毒,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淡竹叶气大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平无毒,得地中央燥土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气息俱降,阴也。

足少阴之脉,其支者注胸,少阴肾,主五液,水泛成痰,痰滞胸中则热;其主之者,寒可清也。阳明胃气本下行,气逆而上,则熏肺而咳;竹叶寒可清胃,甘平可以下气也。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甘,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利水去湿,泻热除烦。

淡竹叶甘寒渗利,疏通小便,清泻膀胱湿热。

《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

《药品化义》:“百思特网竹叶幽香透心,微苦凉热,气息俱清。……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

《滇南本草》:“治肺热咳嗽,肺气上逆,治虚烦,发热不眠。退虚热,止烦热。”

《日华子本草》百思特网:"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慌,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

《本草正》:"退虚热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本草经疏》:阳明客热,则胸中生痰,痰热壅滞,则咳逆上气。竹叶辛寒能解阳明之热结,则痰自消,气自下,而咳逆止矣。仲景治伤寒发热大渴,有竹叶石膏汤,无非假其辛寒散阳明之邪热也。

《本草求真》:竹叶据书皆载凉心缓脾,清痰止渴,为治上焦风邪烦热,咳逆喘促,呕哕吐血,一切中风惊癎等症,无非因其轻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入心,寒能疗热故耳。然大要总属清利之品,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

二、现代研讨:

1、成分:主含芦竹素、白茅素、蒲公英赛醇-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

2、作用:本品有退热、利尿、抗肿瘤、抑菌等作用。

3、药理:通过家兔和猫的实验证明,淡竹叶有解热作用。利尿作用不强,但能显著增长尿中氯化物的含量。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抑菌实验表明,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必定的抑菌作用。

【备注】关于竹叶与淡竹叶。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嫩叶。又名“淡竹叶”,属木本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属草本植物,始载于《滇南本草》。“此非淡竹之叶,另是一种”(《得配本草》)。故凡明以前方中所用之竹叶或淡竹叶,均为今之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