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

/ 0评 / 0

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

秦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知识分子的危害和屠戮,对书籍的焚毁,对言论的限制,都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种延续,一种有意识的继承,甚至是一种秘而不宣的治国方略,效果是灾害性的。

焚书坑儒效果之一:百思特网秦始皇焚书坑儒开了一个先例,而且是个灾害性的先例。这个先例怎么产生的,已经不主要了,主要的是为后来的统治者屠戮知识分子和烧书找到了理由,找到了可以援引的案例,屠戮和烧书有案可稽。历史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尽管秦始皇没有提出这样的口号——并没有实质的差别,都是要一家之言,都是要抹杀所谓的异端邪说于摇篮,都是要知识分子失声。明成祖朱棣一口吻杀了大知识分子方孝孺十族,不是朱棣发怒才这样做的,更不是方孝孺是朱允炆的臣子,朱棣才这样做的。朱棣杀方孝孺十族是要给天下所有知识分子看,所谓杀一儆百而已。吕留良逝世了,雍正都不放过,把逝世了的吕留良从坟墓中挖出来鞭尸。雍正用这种极端的方法看待吕留良,就是要震慑天下所有的知识分子。至于后来发展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成了罪,清乾隆一朝,文字狱就高达两百多起,文字狱恐惧到无以复加的田地。知识分子被杀被砍书籍被烧,不是满人树立的清朝才会做,汉人树立的朝代也会这样做。扑杀知识分子、焚毁书籍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产生,秦始皇开的这个先例效果之烈影响之深,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焚书坑儒效果之二:中国知识分子自焚书坑儒之后,几乎损失了独立思考的精力。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出生了数目众多的思想伟人,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所谓诸子百家。老子曰道,孔子曰仁,墨子曰爱,孙子曰兵,孟子曰义,庄子曰逍遥,其思想之博之精,其影响之深之远,直到今天,我们还沐浴在他们思想的辉煌里,享受着他们带给我们的思想盛宴。何以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出生出如此众多的思想伟人?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时期有独立思考的条件。思想是自由的,精力是独立的,言论是没有限制的。而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这个独立思考的时期条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独裁,是铁血统治,是烧书,是杀人。后来的两千多年,焚烧书籍,残杀知识分子,危害知识分子,变成了中国社会独裁统治者的一种常态。在损失独立思考精力的时期下,在知识分子随时都可能掉脑袋的恐惧中,不可能涌现像孔子、老子那样的思想伟人。独立思考精力的损失,意味着自秦以来,中国就再也没有涌现过一个思想伟人,全部中华民族的悲痛竟至于斯,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致。

焚书坑儒效果之三:中国知识分子自焚书坑儒之后,彻底沦为独裁制度的附庸。中国历史上两个短命的王朝,做了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波百思特网及最深的两件事:秦朝的焚书坑儒与隋朝的科举制度。秦朝拿的是大棒,棒杀了460多个儒生;隋朝拿的是胡萝卜,把知识分子欺骗到磨盘边,变成了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只管干活不得叫嚷。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这样延续着。如果只有生与逝世两种选择,理性的人只会选择生。对独裁统治者来说,你要选择生,你就得成为制度的附庸,否则就得逝世,甚至比逝世都惨。所谓的魏晋风姿,就是知识分子活不好,活得憋屈,活得窝囊,活得窒息,只能用酒精麻木自己,是不是比逝世都惨?竹林七贤,看似潇洒的背后,是无法言说的悲怆。用酒精麻醉自己,用玄学糊弄司马家族,用丹药折磨自己,没有比这样的自虐更悲怆。作为制度的附庸,中国知识分子哪里还会独立思考,哪里还有自由的精力。沦为制度附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痛,也是中华民族的悲痛,这种悲痛到了近代,演化成了持续百年的灾害。中国人在外敌入侵面前毫无还手之力,领土沦丧,公民受难。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羞辱史。谁之罪?是焚书坑儒把知识分子变成独裁制度的附庸造成的罪。

焚书坑儒效果之四:焚书坑儒埋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知识分子的尊严、孟老夫子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知识分子还有尊严吗?还有浩然正气吗?明朝皇帝创造了廷杖制度,一言不合,在朝堂之受骗着文武百官的面,扒下大臣裤子就是一阵地动山摇的杖击,打得皮开肉绽。明朝皇帝就是这样摧残大臣尊严、凌辱大臣人格的。清朝皇帝乾隆怒斥纪晓岚:“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是!”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乾隆眼里只不过“倡优”,何况他人!自秦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涌现过像孟子那样的顶天立地、自尊自负、浩然正气的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的尊严被彻底击碎了,人格被彻底凌辱了,连说一句人话的勇气都没有了。没有尊严的知识分子如何能成为国之栋梁,如何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抗击外侮的豪杰?中国近代受尽屈辱,不是列强的船坚炮利,而是知识分子尊严的损失,以及损失尊严的知识分子无法推进文明提高的成果。

焚书坑儒效果之五:焚书坑儒培养了权钱一体化的制度形态。秦始皇焚书坑儒埋葬了知识分子的自由精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才能,后来的王朝不间断地扑杀知识分子,限制言论,焚烧书籍,造成了作为群体的知识分子使命感的损失。损失了使命感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到王朝的制度内,就只能有一个目的,牟取金钱。拥有权利的目标,也只能是牟取金钱。真正有使命感的知识分子不是制度的主导力气,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比如包拯、海瑞,少得可怜。作为官僚,不能有思想,更不能有异端思想,甚至除了四书五经不知道还有别的思想,更不能自由发表言论。进入制度内,除了捞钱,就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腐烂,不腐烂的无法立足官场。这就是官场上的劣币驱除良币的进程,也是权钱一体化的制度形态在官场上的终极表达。所以,造成权钱一体化的制百思特网度形态往深处追究,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这个意义上说,焚书坑儒是权钱一体化制度形态的源头,是第一推进力。

焚书坑儒效果之六:焚书坑儒埋下了中国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社会意态。奴性心态是指,一切唯主子马首是瞻,主子说对的就都是对的,主子做得对的是对的,做得不对的还是对的。作为奴才,人格、尊严、独立思考才能、自由精力都损失,全部社会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行尸走肉。奴性心态对上极度献媚,对下极度狂妄,平行之间相互倾轧。这种心态发端于知识分子,又扩散到民间各个阶层,最后形成全部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心态。一个社会处于奴性心态的状况下,个人是麻痹的,整体是麻痹的。历史上无数次的异族入侵后的大屠戮就印证了这个麻痹,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如此,抗日战斗时代南京大屠戮也是如此。

这中间有两个相互接洽的因果链条,一是通过不间断地危害和屠戮知识分子,消灭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意志,把作为各级官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奴才,形成知识分子官僚的集体奴性心态。二是通过独裁制度的示范效应,把知识分子的奴性心态扩散到了全部社会,最终形成了全部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奴性心态。在一个奴性心态为主导的社会,奸臣频出是很自然的事,只要成全了主子,至于民族大义、社会义务,全都抛在了脑后。奴性心态的形成、无意识化、泛社会化的根源,都可以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件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