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习惯(重阳节的习俗与禁忌!)

/ 0评 / 0

重阳节的风气习惯(重阳节的习俗与禁忌!)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古人以为数字“九”为老阳,农历九月初九乃是所谓“两九相重”,因此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禁忌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说与汉代学道成仙的费长房及弟子桓景有关,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录:费长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从壶公入山学仙,能医重病,鞭挞百鬼。

桓景尝学于长房。一日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牛羊鸡犬皆暴。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对这个故事也有记录。

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造成了伟大影响,东汉以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气,年复一年地传播下来,成为民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位民间的节日。

《周易》中,九为老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周易》讲求阴阳平衡,中和为贵,正如“否”卦一样,两个老阳相遇,也是不相往来和交通。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因此,重阳节不但不是个吉庆的日子,反而是个大凶的日子。为了破解这大凶的日子,重阳节多了好多的禁忌,也形成了不少以辟邪避祸为主旨的风气,包含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

由于重阳节是个大凶的日子,人们在相互碰面的时候,不能说“节日快活”。客家人更是禁忌霜降遇重阳,有“霜降遇重阳,十家烧火九家亡”之说,在重阳节,不能生火煮饭等。

重阳节的辟邪习俗

登高望远

为了镇压凶气、克服凶气,重阳节的的重要典礼运动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属于附加运动。此风气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这就是回避,分开平日生涯的环境百思特网,回避凶气的捕捉。相传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分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能力平安。费长房与弟子桓景的传奇故事,形象地解释了九月初九之毒之凶,必需登高能力破解。

插茱萸

重阳节的另一个典礼是在头上插茱萸。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和艾草一样具有消毒的作用,也不乏假装的意义。它强调的是全家回避,要数一数是不是丢下了一个人,丢下者就会被瘟神捉走。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气,在唐代就已经很广泛。古人以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处所,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录。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风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畅饮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奇特品性,菊成百思特网为性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也成为重阳的节俗之一。

综上所述,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大凶的日子,诸事不宜,民间通过“登高望远”等一系列运动来破解凶灾,辟邪避祸,不过,其中的一些习俗保存到今天,封建迷信的颜色随着时光的推移已经慢慢地淡了。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崇尚科学的当今社会,人们对待重阳节,应当抛弃其文化内涵中的糟百思特网粕,接收其文化内涵中的精髓,在掩护和继承的基本上加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