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连英(历史中真实的李莲英是怎样的?)

/ 0评 / 0

历史上的李连英(历史中真实的李莲英是怎样的?)

1911年的3月4日,李莲英病逝于北京家中。

李莲英照片

他是清王朝唯一的二品宦官,受慈禧太后重视长达二十余年,还曾追随醇亲王奕譞代表皇家巡阅北洋水师,一时风光无两。

说到权倾朝野的宦官,历史上不胜枚举,秦朝的赵高谋杀太子,唐朝的李辅国官至元帅府行军司马,北宋的童贯手握重兵,明朝更是权宦重灾区,王振、刘瑾和魏忠贤都是大权在握的奸臣。

李莲英也不例外,他在影视剧出现出的形象,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朝第一权监,国度大事都有李莲英的干涉。慈禧太后听信了他的谗言才将光绪立为傀儡皇帝,他还仗着慈禧的威风,卖官鬻爵,收受巨额贿赂。李莲英为人阴狠,连光绪溺爱的珍妃也是被他杀戮的。

但真实的李莲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果真如此嚣张跋扈,权倾朝野吗?

让我带你看看真实的李莲英。

第一,精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

关于李莲英如何受到慈禧爱好,坊间有“梳头说”“按摩说”“唱戏说”等多种猜测。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仆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莲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想说,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情感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懊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慈禧太后有时还把他召到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

左为慈禧太后,右百思特网为李莲英

第二,会做人,事上以敬,事下以宽。

李莲英的墓志铭是“事上以敬,事下以宽”。他对光绪皇帝从无任何不敬,在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仓促流亡时,只有李莲英照料了光绪皇帝的起居生涯,光绪一直亲热的称他为李安答,也就是李师傅的意思。

李莲英在得势之后,对位置比拟低的小太监和气,处事仔细,得到他们的好评。

在光绪慈禧相继离世之时,李莲英立即提出了退休,光绪的生母隆裕太后恩准他“原品致休”,可见对他没有任何怨恨,所谓家财万贯也大多来自皇室的赏赐。三年后,李莲英病逝,还得到清廷以二品大员规格厚葬的礼遇,是自古以来难得全身而退的高位宦官。

慈禧太后与宫妃太监合影,右一为李莲英

第三,为人谨小慎微,低调保命。

在李莲英之前,慈禧最爱好的贴身太监是安德海。在安德海因“违反祖百思特网制,擅离京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捕杀后,22岁的李莲英被破格晋升为太监总管,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太监。

安德海之逝世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违反祖制,背后则涉及权力奋斗。这让李莲英知道卷入权力奋斗没什么好下场,所以开端消极怠工,还被罚了俸禄,愿望能被辞退,从而保命。虽然没能如愿以偿,仍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李莲英不仅恪守祖制,绝不轻易出宫,还曾多次向慈禧太后请辞。

唯一一次出格之事,是在光绪十二年(1875年),慈禧派他与醇亲王奕譞一同巡查北洋水军,要知道奕譞是光绪帝的亲生父亲,是皇家海军的最高统帅,李莲英却在名义上与他平起平坐,可见其位置之高。然而,李莲英在巡阅时俯首垂面,立于醇亲王身后一言不发,即使李鸿章请他登船检阅,也婉言拒绝。如此“宦官监军”的场面,虽然遭到了御史弹劾,但究其基本李莲英并没有任何逾越之举,因此没有留下落人口实的把柄。

醇亲王奕譞检阅海军

依据史实来看,李莲英不仅没有实权,也从未参与过任何政事决策,反而一直恪守本分,低调做人。与前朝挟天子令诸侯的权宦之类完整不能相提并论,至于珍妃之逝世也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李莲英。

可是为什么后世对他的印象却是清朝第一权监呢?

第一,清朝宦官整体式微凸显出他的要职。

顺治帝时,曾有宦官吴良辅设十三衙门,之后却被康熙帝裁撤,并设立敬事房专门管理宫廷内监。敬事房归属内务府,由王公大臣轮流充任主管,并规定太监的品级不可超过四品,从制度上杜绝了太监干政。直到帝后相争,慈禧为夺大权,才开端造就自己的亲信权势。因此,李莲英的二品顶戴花翎在清朝历史上成为绝无仅有之例外。清朝宦官式微反衬出了李莲英位置之高,让人得出第一权监的印象。

第二,后人恨屋及乌,通过他来骂慈禧。

李莲英作威作福的形象重要来自于《清史稿》。其中形容他“秉性奸回,肆无忌惮”。这重要是由于编修者都是大清遗臣,他们本就对慈禧专政误国颇为愤懑,说到她的心腹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话。

然而《清史稿》连李莲英的名字都没写对,还导致了后世的讹传,可见他于大清朝堂来说,基本无足轻重。在李莲英的墓志铭中我们发明,其实慈禧太后赐他的姓名是“李连英”,并非莲花的“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也是一种对太监身份的鄙弃。

但宦官权势的突起通常意味着王朝统治已经涌现了危机,统治者依附身边人获得权利,却疏忽了国度制度的建设。正如秦二世而亡难以归咎赵高,唐安史之乱不能怪杨贵妃一样,清朝的消亡,败在与世界脱轨,败在科技落伍,败在政治腐烂,却不败在太监身上。

太监群体作为帝王身边的亲近之人,伺机作恶,误国误民的情形常有产生。历史告知人们,越接近最高权利,越容易获得信赖,这验百思特网证了内外朝循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