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都有谁(如何理解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一说?)

/ 0评 / 0

金陵十二钗都有谁(如何懂得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一说?)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大方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序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体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

  甲戌本凡例指出,《红楼梦》一书,名字极多,作者写宝玉做梦,是提示读者注意“怀金悼玉”四个字;《风月宝鉴》这个名字,是提示读者注意“风月”两个字的真正意义,写贾瑞假天祥,是让世人以史为鉴,照见反面骷髅;至于原名《石头记》,分明是告知读者,石头才称得上世人公认的作者。

  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确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金陵十二钗》这个名字,看起来好像是说特指南京石头城的十二个女子,其实不过是作者的拆字障眼法,“十二”即“王”。后半句好像是用十二支曲对应了十二钗实有其人,然而,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原著中却是这样介绍新制《红楼梦》百思特网十二支曲子的!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作者已经说得明明确白,十二支曲子,其实只是为了感怀一事、悼亡一人,此曲并非生旦净末丑齐全,十二钗也并非实实在在的十二钗,所谓“怀金悼玉”,所悼亡者,玉也!王也!“王”即“十二”,凡是玩文字游戏,必定离不开拆字。

  很早之前,姜子曾经认为,金陵十二钗或者是指秦淮八艳,究竟,同为明末清初的作品,《红楼梦》与《桃花扇》一类作品必定有所瓜葛,秦淮歌姬版本众多,兴允许以排出十二人来。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和秦淮八艳来往甚密,而秦淮八艳其中的柳如是和李香君故事,自然是可歌可泣,是当时文人寄托亡国之痛的写作对象。正如《桃花扇》中《哀江南》曲子中描写一般!

  《哀江南》: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后来,姜子终于想明确了,《红楼梦》中哀悼的金钗,并非指秦淮八艳歌姬,而是指“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主人公华夏族帝王崇祯,《红楼梦》里的花神林黛玉。

  但是,显而易见,《红楼梦》作者是读过《桃花扇》的,作者笔下对花袭人、史湘云、贾兰、贾琏等人的描写,都是化用其中的人物形象。晴雯撕扇一篇,与贾宝玉怒骂文臣武将,以及林四娘一篇故事,都是当时文人对《桃花扇》中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种反思。

  最主要的是,作者在《红楼梦》故事里,以“女儿”写“忠义”的灵感,大概率是起源于秦淮八艳其中的柳如是和李香君等人的故事。

  上一回说书,姜子把龄官解读成柳如是,有读者提问:那如何说明“柳如是本身是忠义的”?是忠义就该唱宝二爷的戏,她是一口谢绝的。忠是要忠到底的,不是忠一段儿。拿腔作势,恃能压众,乔酸姣妒。“能养千军,不养一戏”。

  姜子以为,这并没有什么奇异的,究竟,文字难为,更何况作者善于反照本相。书中写龄官两个谢绝宝二爷,重要是指柳如是跟着钱谦益迎降,属于背弃宝二爷的行动。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柳如是跟着当了奴才,有了污点,但是,她本身是忠义的,所以,作者一直高看世间女子。所以,才有了《红楼梦》故事里,龄官那一番看似自嘲,其实是反讽贾蔷的话。

  龄官道:“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看官听说,雀儿在戏台上乱串,显然是作者讥讽钱谦益在历史的大舞台上重复无常,“一两八钱银子的玉顶金豆”、“衔鬼脸旗号”便是迎降一事。

  上一回说书,姜子提到“口中衔玉”是国字,很多人提出异议,这里也一并解答!

  “国”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国”的异体有四十多种,囻、囗、囶、圀皆是其中之一,还有“囗”中加“氏”、加“戈”、加“方”、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䆐)代表“国”字等。

  魏晋六朝时期,受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影响,涌现了“囗”里从“民”百思特网的“囻”字,是“国以民为本”之意。反其道而行之,洪秀全则颁行了“囗”中加“王”的“囯”字。

  其实,在先秦时代,古人以邦为天下,如《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们聚居的处所被称为邑,而国的大小则次于邦,直到西汉以后,因为避刘邦讳,才渐用“国”字代替“邦”字指代天下。

  《说文》曰:“邑,国也。”邑就是国,而“国”重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周礼大司马》注:“国渭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虽然,“囗”中加“玉”为“国”,是近现代简体字的写法,但是,其实早在宋元时期,其中的话本、唱词等民间文学作品里,就已经有“国”百思特网字。

  《红楼梦》故事里,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作者采取城墙之内为玉为王的字体,以贾宝玉这个绛洞花王对应“十二”之“王”,再正常不过。贾家有宝玉,如国之有帝王,有传国玉玺,就如作者以石头城对应六朝古都一般,皆是寓意王事,顺理成章的事情。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桃花扇》、《尚书五子之歌》、《说文》、《周礼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