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器(道法术器人的四个层次)

/ 0评 / 0

道法术器(道法术器人的四个层次)

写在开头:我其实是不懂得国学的,这里的「道法术器」是联合我自己的生涯体验得到的感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术器」未必是一致,请不要对号入座。

「道德经」中有一句传播最广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应当是「道可道,非恒道」,详见Wiki ),一直以来都无法懂得这是什么意思,随着年岁的增加,从琐碎的生涯渐渐探索出了一些轨迹,我循迹而寻,渐渐领会到什么才是「道」.

本科时期,有一次寒假回家的时候,和高中时代的小伙伴一起聚餐,闲聊中发明一位本来高中很要强的同窗竟然说在大学里挂科了,而且说得那么的轻松自如,一点都看不出焦虑感。当时,我就认为十分感叹,当年的那股上进心去哪了?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与小伙伴们发生了差别。

我记得刚入大学的时候,就有学长学姐说过,大学就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同时也有「只须要高中时期50%或更少的尽力就能取得胜利」的说法,然而,从我现在四年本科、1年半研讨生的学习进程来看,学长学姐如此的告诫就是一种慢性下毒。大学的「尽力」方法和高中时期的「尽力」完整是两回事,不能够直接比拟[1]。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我想是因为他们依然把高中时期的习惯带入到了大学时期,并且一直坚持到了他们毕业。然而,这种对待事物的方法往往是致命的。

读研的时候,一高中同窗突然打电话我说,他回老家并且已经生女儿了。而我当时还是研一,还在为一些难缠的数学课绞尽脑汁,而他已经人父,人夫了。当时的我,觉得特殊震惊,我认为自己的人生还没百思特网有充足展开,而有的小伙伴都已经成家立业了。

元旦回家,又是高中小伙伴的聚餐,只不过这次回家的只有我一个,他们都已经在故乡工作了。晚饭过后,我本想找个小咖啡馆坐坐,聊聊近来的生涯状况,可是成果是我被他们带到了网吧,然后在网吧看他们玩了3个小时的游戏,其中有段时光我还睡着了!

这些不同的生涯习惯和思维模式,让我好好思考了一下这其中的原因。一同上的高中,同样读的大学(本科学校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程度),为什么毕业才一年多,差别就如此显著了。

其中最实质的原因,我想就是那个我曾经无法寻觅的「道」。按我现在的懂得,所谓的「道」,就是你人生的终结目的,你对世界的对待方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三观。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决议了你的「道」是什么。

用一个简略直接的例子来解释:

亚历山大大帝增经访问过犬儒主义者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答复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据说亚历山大之后对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狄奥根尼。”

这就是狄奥根尼的「道」!

绝大多数人在本科毕业之后就直接选择了工作,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是该工作的时候了,读书已经读了十几年了,不想再持续了。我这里毫无批评的意思,只是想解释他们的「道」和我的「道」有着很大的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正是如此!

尽管是这样,我们依然会是好朋友,但我想,我们交换的内容不会再涉及到更加抽象的精力范畴,因为「道」的不同,已然没有共同谈论的基本。

而我的「道」已经在我另外的文章「为什么读博」和「为人生建个模型」有所阐述,不想再反复了。

须要解释的是,我这里没有任何鄙夷或不屑的颜色,只想解释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生涯习惯完整是由其「道」所决议的。不同「道」的人可以相识,相熟,却无法相知。

法,其实就比拟好懂得了,就是广泛所说的「办法论」。

如果把人生看成一次渡河,我在此岸,而此生的目标就是达到彼岸[2],那么所谓的「法」就是过河方法的选择了,你可以选择直接游过去、找一座桥走过去、想方法绕过去等等各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不同的「法」,尽管路径不同(「法」),然目标雷同(「道」)。

「法」的精华在于,它是一种「模板」,是可以用来百思特网普遍传递和学习的,比如常见的番茄工作法、GTD工作法等。

从柏拉图的学说的来看,其实「法」某种水平上相似于他所谓的「理型论」,存在着这样一套「完善」的办法,能够赞助你高效地解决你面对的问题。

而「术」其实就是「法」的具体实现了,百思特网比如传统的番茄工作法中,一个定义的工作时光是25分钟,一个休息时光是5分钟,但是这种具体的规定并不合适每一个人,智者在具体应用这些「法」的时候,总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进行恰当的修改,以符合自己的特别情形。

从我们编程中面向对象的角度来说,「法」就是解决问题的类定义,而「术」就是具体的类的实例,真正产生作用的是类的实例,而不是类定义本身。

包含我们日常学习到的各种事物,在他们真正被你灵巧应用之前,他们只是属于「理型世界」中的「法」,而不是你可以随时应用的「术」.

智者往往学习的是「法」,而适用的时候是联合自己实际情形的「术」.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临时抱佛脚学太极的时候,是越学越忘的,实际上他就是在学「法」,而不是学张三丰具体的「术」.一句话,就是「学其神,而不是学其形」

「术」和「法」是紧密相连的,往往在很多情形下,「法」必需通过「术」来进行表达,因此在实际情形中很难分清二者的界线在哪里,上面的举的例子都是非常简略,然,大千世界是如此的庞杂,真正的界线该如何界定,着实不易.

「器」,其实也不须要多说了,就是具体实践时所应用的工具。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好的工具,不能完成你的目的,但能赞助你更快的实现目的。

比如在GTD的实践进程中,最原始的GTD中请求你应用多个文件夹来分类寄存你的各种义务,然而这种实践方法既笨重又费时,于是相应的电子化工具应运而生,比如我常用的Doit.im,只须要应用这样一个工具就能完整避免保护各种各样的文件夹、备忘录,同时能够真正实践GTD的工作流程。

但是,须要切记的是,「器」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它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如果太过依附于工具,而忘却了最初的「道法术」的话,往往会陷入泥沼而不可自拔。

如果用航海进程来比方的话,我认为明白的目标地就是「道」,朝着目标地航行的进程就是「法」,具体航行路径就是「术」,而最终应用的船只类型就是「器」。

如果没有了「道法术」的指引,仅仅拥有前行的船只,那你也只能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流浪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上,被大海淹没是迟早的事情。

  1. 1.我想大家其实都能领会到其中的不同之处,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

  2. 2.这种对世界、对性命的诠释方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