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赏析(元曲的艺术特色及赏析)

/ 0评 / 0

元曲欣赏

元曲是中华民族残酷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上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元曲始于宋代,盛于元代。它可以分为两类:戏剧(或戏剧,包括杂剧、传奇等。)和散曲。元明两朝非常流行,所以后世称之为元曲。屈的体式与词体相似,但一般字数可以加衬,更自由,更口语化。一些音乐中也有宫调,元歌中最常用的是五宫四调。

屈包含“散曲”和“戏曲曲”,二者是对立的。戏剧是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歌词、解说和动作。散曲只是用作清唱剧的歌词。按乐谱写的诗句叫散曲,散曲发展到现在逐渐失去歌唱效果。

元代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歌词)、主体(动作)、白(对白)。元曲代表作:天净沙、元、雨等。

一、散曲的分类

1.小玲:又称“叶儿”,是散曲体系的基本单位。它的名字来源于唐朝的饮酒令和民间小调。只有一首曲子,短词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一首乐曲外,还有一种对联,也叫重要诗,由几首标题和曲调相同的诗组成,多达100首,可以用来咏唱一件事或几件事。比如关汉卿的《双调?伟大的德国歌曲。

2.套数:又称套曲、散集、大目,是在宋大曲和宋曲各种宫廷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系统特点如下:1 .它是由同一宫调的几首曲子组成的。2.每首歌都押韵。3.尾声通常有一个[尾声]。

3.序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调组成。

下面,我们用几个例子来感谢它。

二.【原文】《天净沙·秋思》

元代的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西风瘦马。日落时分,心碎的人在世界的尽头。

[作者简介]

马致远,秋思天净沙人,元代杂剧散曲家。不,东丽,一句话千里之外。大多数(现在的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事务官(一是江浙行省事务的推动)。晚年退休。杂剧有十五种,其中有七种。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关于神和神的,他被称为“马仙”。歌词豪迈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造诣尤其闻名于世。有东丽乐府集,诗100多首,23集。

[决议]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马。

心碎的人:极度悲伤的人,这里指的是极度悲伤的流浪者。

天涯:离家很远的地方。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傍晚回家的乌鸦栖息在枝头。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去古沙漠的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载着游子前行。夕阳缓缓西下,极度悲伤的旅人还在天涯徘徊。

[欣赏]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名利,但因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胁迫政策,始终未能成功。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也因此而沮丧和尴尬。于是在独自流浪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清沙中的秋思》。

词可以分为小调、中调和长调。后来根据字数,词谱是固定的,诗通常以一首歌为独立单元,但可以重复,每首诗的韵也可以不同。

马致远的这首诗,只有28个字,列举了十二种风景和意象,语言简单,寓意丰富。在十二种风景的映衬下,一个孤独而悲惨的旅行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组合成一幅郊外秋日夕阳的画面,令人神往,美妙绝伦。整首歌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语言极其简洁,但体量极大,意义深远,结构精巧,挫折条理分明。马致远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这首歌词表面罗列了十几个名词,几乎不用动词或形容词就可以组合成一系列的天气。在修辞上,它被称为“金烈”,也被称为“金烈”。所谓“金烈”,是将所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词组经过选择组合后奇妙地排列在一起,形成生动、感性的形象,烘托气氛、发明意境、抒发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正如一位画家描绘的以下一系列画面:几只微弱的乌鸦栖息在一棵缠绕着枯死藤蔓的老树上,一条小溪在一座小桥下几户人家门前流淌,在远离技术资源网络的古道上,一个旅行者骑着一匹瘦马消失在夕阳中。最终形成了一幅极具意境的山水画,秋色绝美萧瑟,给人以遐想回味。

王国维评价说:“诗《天净沙》纯粹是天上的,就像唐代的绝句。”(《宋元戏曲考辨·元曲》)“它赢得了唐代绝句的美妙景色。”(任剑·花刺)

三.天京沙夏

同样,元代的另一位散文家白朴也用同样的曲调写了一首《景甜下沙》。

[原文]

元代的白朴

云聚雨,浪加,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的阴影笼罩着屋檐。帐篷里的蚊帐里,有一个穿着浅色丝绸衣服的女孩,抱着樊落,静静地享受着愉快的夏日时光。

[作者简介]

白朴,原名蘅,人,汉族,籍贯宜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晚年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吴彤雨》(简写为《吴彤雨》)、裴邵军的《墙头马》(简写为《墙头马》)、董秀英的《东墙物语》(简写为《东墙物语》)、天京沙秋等。

【注】

芦苇,读丁,索声,基本面解读:竹席。

读晋·尹平的《根本定义:细丝》。

[翻译]

当云和雨消失时,水面增加,波浪增加。远处的高楼显得比平时高。水让人感觉比平时凉爽。雨后,瓜似乎也比平时甜。绿色的树荫遮住了屋檐。床架的藤桌上,年轻的姑娘们正静静地享受着夏日的惬意时光,穿着轻薄的丝绸夏装,手里拿着罗扇子。其实玉人们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留恋。

[欣赏]

这首歌通过素描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夏天。全诗没有熟悉的炎热喧闹的夏天的特征,对比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场景,让人神清气爽。整首歌用白描,用铅洗,精选精美的景物,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与以往的《马松致远》不同,用动词把名词串成意象,生出一种向往夏天的惬意景象。寂静中有动静,好玩有趣。

四、白朴《天净沙·春夏秋冬》

白朴不仅写夏天,还用天净沙曲牌写四季不同的天气和人的情绪。

《天净沙·春夏秋冬》描写了春夏秋冬的景色和情感。

1.天京沙春

春天的山很温暖,风很温和,亭台和窗帘很干燥,院子里的柳树摇摆不定。

莺与燕子共舞,桥跑得飞快。

这首《天京沙春》用绘画的手法,从非技术资源网空的同一层面描绘春日的景色。具体来说,第一句中,泉山构成了整个画面的背景,是前景;第二句中,站在干燥处看着院子里秋千的身影是近景;而在第三句中,院子里嘈杂的天气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和春天的画面。鸣啭燕子载歌载舞是快景,小桥流水是静景。

作者抓住了反映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柳叶摇摆,最能表现春天活力的风景是飞舞的燕子和飞舞的红。

2.《天京沙下》

云接雨添浪,楼高水凉瓜甜,绿荫挂檐。

帐篷里的蚊帐里,有一个穿着浅色丝绸衣服的女孩,抱着樊落,静静地享受着愉快的夏日时光。

“景甜下沙”之前已经谈过了。

3.《天京沙秋》

(袁)白朴

孤独的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和西部的老树寒鸦,有点洪飞的影子。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秋天的季节,夕阳下的村庄满是炊烟,老树上是幽幽的乌鸦,夕阳下还有一点洪飞;初秋,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小草开始变白,树叶变红,菊花金黄。对秋天的怀念是这样增长的。这首歌在艺术色彩上与《马致远》中的秋思相似。

4.《天京沙冬》

一幅角门的画,傍晚的半院月牙,雪山前的滨水。

竹制的栅栏和栅栏里的小屋,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一片宁静和谐。

角:古代乐器的名称,据说是黄帝创造的,或者是羌族传下来的。比如竹筒,它是用竹子或皮革制成并涂上颜色的,所以被称为“角画”。一般在黎明和傍晚播放,相当于运动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凄厉洪亮,在古代军事上常用来警示微弱的黎明,鼓舞士气。

巧门:读奇门,指有了望塔的城门。

萧瑟的秋景过后,又迎来了寒冷的冬天,诗人白朴的心情也跌入谷底。冬天的残月斜斜地照在城门口警惕的号角上,在寒风中微微颤动,与石墙碰撞发出微弱的声响,让冬天越来越孤独。白雪皑皑,清冷的月光,孤独的村庄,安静而寒冷。

第一首歌是关于春天的。白朴的童年饱受战乱之苦后,回到家中再次与父亲相见,婚后不久,内心充满了温暖,所以春日的音乐充满了生机、欢乐和活力,没有忧郁和沧桑的感觉。

第二首诗中,“薄纱厨藤篮,玉人扇轻。”“玉人,应该是白朴的妻子。玉人空身穿淡丝夏装,手持扇子表达孤独与寂寞,一种留恋与希望。用玉人们的行动和风度勾画出一幅怀旧的场景,并把他的怀旧之情托付给作者。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对比手段,也是一个用心和灵魂的奇妙结构。

后来,当白朴在事业的逆境中被迫与妻子分道扬镳时,他的乡愁通过第三首歌《天净沙》表达出来。

通过这四首散曲,白朴用四个时间场景,描述了自己人生经历的平凡与跌宕,以及自己经常遭受矛盾心态折磨,感到非常痛苦的心路历程。

五、白朴的《唐·黄明秋夜·吴彤雨》

白朴的戏曲受到萧陵的高度评价,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的吴彤雨》(简称《吴彤雨》)等。

唐高宗的秋雨吴彤雨(简称吴彤雨)讲述了唐高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在醉梦中死去,不理朝政。在长寿堂立下誓言,在沉香阁赏“霓裳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成祖与费阳仓皇出逃。在马尾驿,军士哗变,迫使明成祖处死费阳。乱后,明成祖退位做岳父,每天哭着祭拜费阳的画像。夜雨唤醒了一个与费阳重逢的梦。在雨中扮演梧桐,更增添了明成祖阴郁的戏剧故事。该剧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精彩的剧情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起伏。优美的文字也使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魅力,成为元代杰出的历史剧。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元曲》中的宫调:每个声部都对应着陆璐。分为六律十一调,共十七宫调。

鲁是宫调,山坡羊是曲牌,而骊山怀古是《中路里谷》中歌词的名字。鲁大、卢希安、钟璐呢?到了明末清初,宫调逐渐失去了音乐意义,只留下了调韵的功效。随着时代的变迁,宫调已经失传,能唱宫调是一门高深复杂的学问。如果没有宫调,没有歌声,歌曲和文字也没有什么不同。现代人写的歌只剩下纯歌词了。

元曲常分为十二种:卢希安宫、路楠宫、湟中宫、巩峥宫、大石调、小石调、将军调、上角调、双调、越调。琵琶的四弦被定为宫、商、角、羽四音,每一弦构成七音。宫音的七个音称为“宫”,其余都是声调,共二十八个宫音。《新唐书·礼乐十二》:“主宫、高宫、中禄宫、道调宫、路楠宫、卢希安宫、湟中宫为七宫。”

在《吴彤雨》中,我们经常用这些宫廷曲调来唱歌。例如:

1.【卢希安】【巴生赣州】赵刚累了,我就在昭阳醉,在华清醉。但我很幸运,一个太真实而不是真正美丽的公主。珊瑚枕充满两种感官,玉帘充满魅力。晚上睡在一起,白天走在一起,就像夫妻一起唱歌。

双音九十五字,前后段落九句,四平韵。这本折子《巴生赣州》只是这首歌的第一部分,剧的第二部分没有歌词,可能是作者的遗漏,也可能是根据剧情需要删除。

鲁,这是唐玄宗的抒情诗。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唐明皇在政治上懒惰,每天与杨贵妃同饮,痴迷于美色的种种行为。

(有云)自从我到了费阳,就是朝鲜所谓的冷食,每天晚上都是元宵节。(然后他唱了《混江龙》...)

2.(云)清等。贼兵撤退有什么策略?(李云)

《吴彤雨》的第二次妥协

恨无限,忧无限。在为奈仓之死而战的时候,你无法避免在莫岭爬山。告别搬家,成都希望。更像是西飞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地被送到雕好的马鞍上。悲伤的故乡,西风和蔚水,夕阳长安。"

这首曲子是安禄山起义抗唐的歌词,唐与李商议退兵时机。

秋雁影,悲凉凄清。作者以雁、西风、夕阳的意象渲染悲凉的气氛,深入描写了唐·黄明出京时对故国山川的无尽迷恋和绝望逃亡的心情。离别的无奈和感伤的感觉完美地融入了萧瑟的天气,构成了愁恨的意境和情景的融合。

王国维曰:“‘西风吹渭河,落叶满长安’,美成词,白人福随其入歌,古人之境界即我之境界。”在这里,白朴的《夕阳西下永别长安》和《古人的境界》不仅与此刻唐玄宗的境界完全一致,而且场景中的感伤元素更重,这让今天的它更加悲凉。

莆田乐卡的停格是十一句话,四十六个字,三个韵,三个平仄。它的基本句型是:三、三、四、四、三、三、七、七、四、四、四。“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可以是叶韵;句子第一个字可以平,第三个字可以丢;五句话的第一个字可以发音,最后一个字可以是叶韵;句子的前七个字可以是平的;八句四个字可以丢;九句话的第一个字可以发音,最后一个字可以拉平;一个句子的前十个字可以发音,第三个字可以拉平,最后一个字可以拉平;十句话的第一个字很了不起。

所以它的层次和韵脚是宽泛的,层次和韵脚是可以混合的。

3.第二叠是唐·黄明和杨贵妃在御花园欣赏秋景的一段:看这秋来的景色,多美啊!(唱歌)

【中路】【粉蝶】天轻云闲,柱空数排长为鹅。《御花园》中的是其残疾之初:柳田黄,荷花减翠,秋日荷花开花瓣。坐在兰花旁,芬芳的玉簪花开了。

(有云)早点到御花园。虽然是小宴,但是很整齐。(唱歌)

【粉蝶乐谱】如下:

平均(韵),平均(韵),平均(韵),平均(韵)。中层,中层,中层,中层。平均分(韵),平均分(韵)。

多用于套曲第一张牌,格多种多样。

六,散曲的审美特征

1.与文字相比,公制相对自由。

2.语言粗俗、灵活、自由。动感、低俗、庸俗而有趣,语言自由而生动,充满活力。

3、抒情而直白,爽朗。它爽朗、浑厚直爽、风趣幽默、活泼犀利。

4.内部冲突,反抗而不是协调。

5.化丑为美,用美来形容丑。描写和写作的对象不限于美、丑、雅、俗,表现力丰富而广泛。

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把传统观念中认为丑陋的东西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二是打破传统艺术的范式,以对抗的形式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七、元曲的艺术手段

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元曲都是一种用乐谱演唱的歌词,必须符合音乐节奏的要求,受宫廷兼收并蓄乐牌的制约。元曲在艺术上有以下特点。

1.首先,在音韵方面,元散曲相对自由,使作者不会因平仄的限制而妨碍自己的表达和创作,这是一种韵的解放。但是,要押韵散曲,就要押韵到底,不能中途变韵,有时甚至是每句话都要押韵。在这方面,格律比诗和词更严格。比如白朴的《天京沙秋》只有五个小句,其中有四个韵,以夏、鸦、夏、花为界。但散曲四声和谐,韵字可重用,是其灵巧之处。

2.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手段来表达思想和道理。有时候是修辞。

比如张可久的《醉在巩峥,相安无事》就充满了隐喻,其中“水晶戒指”指的是纯洁无瑕的人,“面盆”指的是浑浊的社会;

有时也用比较级的手段,比如马致远散曲【双调】夜航秋思中的“红尘不惹门,绿树更好遮角,青山补墙缺”三句,用鲜明的比较级色彩描绘了隐居尘外的宁静环境。构图巧妙,绿树青山遥遥相望,层次分明。然而,一旦角落被盖住,一旦墙壁不见了,它就像一圈盖子。

有的时候是用典,或者马致远散曲《双调之夜船秋思》技术资源网,其中《梦蝶》运用了庄子“物极必反”的典故,既映衬出百年如梦的迷茫感,又以文字的装饰之美装点春天,用惜春之情写回悲秋之思,完全不落俗套;

有时风景中有感情,又有深沉悠扬的寄托。比如王实甫的《在中路送别十二月瑶山歌》中,有两句话:“远山离别后隐隐约约,比远水更美”。视线触及远山碧水来的婀娜杨柳,在风景中感悟,在风景中感悟,自然表达天涯游子的乡愁。

3.散曲和文字一样,是一种长短句的情况,但它可以在正字法文字之外插入文字。

所谓“行间”是指增加的字数超过旋律所要求的字数。它们不受旋律的限制,如音韵、平仄、句式等。,并起到辅助和补贴的作用,使旋律中的词语连贯,意义明确,更加灵巧,而且都是口语化的,通常是加在句首或句尾,而不是句尾。杂剧常用行间,套曲很少用,而诗根本不用。比如关汉卿的《步赋老》对歌《黄钟伟》进行了设定,将“我是铜豌豆”七个字加为“我是不能蒸、不能煮、不能打、不能炸、不能爆的铜豌豆”,豪迈刚健,生动展现了“铜豌豆”的气质。如果这些独特的夹层被分开,

4.元曲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散曲和词都起源于民间小调,两者最初都是口语化的,但词长期在文人手中被提炼,而曲则长期坚持大众化的原始特征。有时叠词的运用会给元曲增添不少色彩。比如王实甫《十二月送别瑶族山歌》中“滚”、“醉”、“爆”、“多样”等叠词的运用,既渲染了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强调了世事的无常与荡气回肠,又使作品的音系连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进一步增强了孤独画廊中被人忽视的感觉,更是双重渲染了让人烦恼的风景。

元曲的艺术手段有很多,希望诗人在学习和观赏元曲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和积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驾驭元曲的特点,欣赏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