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基本知识荟萃)

/ 0评 / 0

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集)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音乐家贝多芬、作家歌德和雨果都喜欢这个奇妙的比喻。这样,古建筑就是“凝固的古典音乐”。分布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古建筑,就像音符的前奏,都在奏响历史的遗产。那些美丽的中国古代园林和那些不同的西方古建筑,都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天地间无字的古籍。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

它是建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古建筑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房屋,都以其特有的情景语言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房间和环境的选择与处置上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适度协调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孔子提出的。这一理念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即建筑平面对称均匀布置,布局中必须有一条稳定的南北中轴线,起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这种格式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行宫、府衙、寺庙、宗祠、殿堂、书院等。

“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在古代建筑中也有所体现,这表明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并不寻求建造过高或过大的房屋。因此,从形制和体量上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都是在向平面方向发展的。房间由单体组成,单体由庭院组成,然后庭院由建筑组成,在地球上形成一种连续的连续性的感觉。

《季乐》说:“礼,天地之序也。”...秩序,不同组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仪式内容,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对建筑功效的阐述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即所谓“登天与祖,匡正君臣,尊父尊子,调和兄弟,等高与夫妇之别”。只有当中国古典建筑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时,其能力最终才会与中国古代人按照距离、资历、亲近程度,再按照高低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传统行动模式同步。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情况来区分人们的等级,以保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就一个建筑群的构成而言,比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庭院和轴线的组合外,还需要明确单体建筑的档次和名称,形成各有所居、各有所长的互补局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来看,有严格的主次、内外层次,其外部与内部卧室完全分离。建筑层次甚至可以体现在基座上并列的三大大殿:太和殿层次最高,以重檐为顶;中堂是皇帝大朝的预备室,所以只用了单檐四角的金字塔屋顶。和平宫是举行宴会和宫廷考试的地方。它的位置比和平宫的位置更重要,所以在山顶上用重檐休息。

在一般的住宅四合院里,人与人的关系都体现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第一间,哥哥和弟弟住西边,媳妇住后院不走第二门,以此类推。房间的功能关系是各类人所生活的生活技术资源的人际关系和动态规律。一般在一组建筑中,前、后、隔间、耳、门、厅、廊、斜室都有各自的等级,不得高于主体建筑。即使死后,坟墓的面积、坟墓的高度、墓碑的形状、神道石刻,甚至棺材和祭祀器皿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反这些制度将受到刑法的制裁。如果你僭取皇帝的独特形式,罪行会更严重。此外,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细微装饰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数字算术关系。比如房间数为九间(清代扩大到十一间),依次减少到七间、五间、三间、一间;最大深度为十三,以下减少为三。这些规则大多是由朝廷的法典(如《唐书》、《宋书》等)规定的。),而这些数字的差异直接表现了不同等级人群建筑等级的差异。“外儒内道”。儒家思想是保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能量支柱。中国儒家思想最显著的特点是在义和礼方面。因此,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中,帝王宫殿、寺庙、墓葬、寺院、寺庙和祠堂等。,平面布局以突出的中轴线为特征,其上布置重要建筑,两侧为衬托建筑,应均匀对称。这种以烘托为主的庄重、宏大、工整、匀称的方法,充分表达了封锁、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廷建筑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展示皇权和威严,象征着王权的至高无上和永恒。因此,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精神,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制度的尊严。

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对人性的限制太大,不能满足人们的能量需求。因此,虽然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庄严宏伟,一切都是按照伦理制度来做的,但建筑的后部通常诗意如画,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前宫和后花园的格式。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里外外,体现了中国人对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与道家崇尚修身,追求自由自在,讲求神韵生动的思想是一致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中的行云流水之感,造成了中国建筑的翼角翘曲,屋檐曲线流动,甚至屋顶有不同的曲面,使得压抑建筑重量的感觉消失,符合道家所说的“气韵生动”。

恒定兼容性

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漫长而静止的。《易传》的“能长久”,老子的“能永恒”,“能长久”,董仲舒的所谓“道之大理从天而降,天不变,道不变”的永恒观点,在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导致了“规训”意识的产生。因此,在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立面形象中,从秦到秦。在平面组合方面,往往随单体和庭院沿地面向外扩展,不考虑应用要求。由梁、柱组成的木架,从古至今一直沿用到清末。事实上,古人很早就知道木材的一些缺点,随着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的石构建筑技艺不亚于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这在中国的许多寺庙、宝塔、石窟和墓葬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习惯性使用木材是由于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砍伐耗尽了中原的森林。这个时候,与其用石头代替木头,不如用小材料和铁箍结合,这体现了对传统的严格遵守。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尺度是中国古代人永恒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灵活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这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即可以从左至右、从前至后、从上至下、从上至下、从交错组合,或修饰成八角形、六边形、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虽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框架基本上只有两种,即提梁式和穿斗式,但无论哪种框架体系都可以用于具体应用,屋顶可以是弧形的,还有飞檐、重檐、环环相扣、穿插和搭搭等图案。,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兼容。

尊沈菁

中国人敬畏祖先,对祖先的崇敬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祭天祭祖的习惯,到了商代,出现了名为图案的祭祀建筑。《李周》记载了这一点,并规定城市的规划必须重视祠堂的位置,并按照“左祖右舍”来安排。虽然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祠堂制度分为帝子和庶民、大小宗族,这反映了父兄的威望,有助于巩固宗法制度。而对祖先的崇敬则强调同宗同祖的亲近,在高低等级的区别上放上一种家族式的协调氛围,反过来又有稳定社会、凝聚血缘群体的作用。正是这种敬畏祖先的思想,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模式是一组多房,即围绕某一房屋前后左右伸展的一组单层建筑。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和空房间都是“房间”,各个房屋之间有有机联系。此外,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基础,土地是氏族诞生的基础,房屋必须以土壤为基础,这也消除了建筑向上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在儒、道、佛的影响下,中国建筑不仅重视与自然的高度协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且特别注重追求中性、轻松、含蓄、深邃的美。它在空之间的布局和处置上体现了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庄重的氛围下,又交织着浪漫的意味和韵致,寻求人为与自然趣味的统一、谦虚与含蓄的统一、规范与多样化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这些特点使中国古典建筑成为一种轻盈飞扬、精致优雅、舒适适用、节奏鲜明、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建筑分类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是根据建筑的性质和功能来分类的,包括宫殿建筑、民居、祭祀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军事防御体系、桥梁建筑和古典园林。

1)住宅建筑

民居建筑主要有木架院式、四水堂式、一封式、大土楼式、窑洞式、干穴式等。中国古民居的建筑艺术除了重视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之外,还体现了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伦理规则,如尊卑之礼、子嗣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别、等级之分、防御之分。它具有极高而奇特的观赏审美价值。

2)宫殿和皇城建筑

宫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最高最宏伟的建筑类型。

宫殿具有规模巨大、装饰华丽、装饰豪华的特点。金色的琉璃瓦,红色的墙壁和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基座,色彩瑰丽,各种精雕细琢的天花板沉箱、白色大理石基座、尾板、梁柱和周围的建筑小品豪华华丽,建筑装饰中龙随处可见。因此,它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筑的辉煌技艺和奇特风格。目前,中国保存完好的有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3)礼制祭祀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庙拜建筑和祠堂建筑。现存的坛庙祭祀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地坛、先农坛等。祠堂建筑包括皇家祠堂、曲阜孔庙、山西介州关帝庙以及各地的民间祠堂。

4)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宗教建筑包括中国的佛教寺庙、宝塔和石窟、喇嘛教的宫廷式木建筑、碉堡式的铁砧建筑、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式建筑和道观。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应用要求,具有不同的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比如少林寺的塔林,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牛街清真寺,武当山古建筑群。

5)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宏伟壮观的建筑之一。基于人死灵魂永垂不朽的思想,中国古代人非常重视葬礼,所以不管是什么阶层,都精心建造墓葬。中国墓地的布局大多是四面环墙,四面开门,四角有角楼。陵墓前有一条隧道,隧道两侧有石雕人和动物的雕像。墓园内松柏繁茂,树木茂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十三陵、清陵和西陵是典型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陵墓建筑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罕见而宏伟的帝王和皇后古墓葬。而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渐与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流派相融合,成为反映各种艺术造诣的综合体。它也成为了今天古老而奇异的旅游的成功之处,对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6)古代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建筑主要指城墙建筑和长城建筑。城墙上有防御工事,如城楼、炮塔、小溪等。,它们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系统。大部分城墙都没了,但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山西平遥古城和xi安古城墙。

7)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包括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存私家园林以苏州拙政园、留园、净狮园为代表。

在一定区域内应用工程技能和艺术技能,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造山、堆石、理水)、植树种花、修建建筑、布置园路等创造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8)造桥

中国的古桥遍布祖国的江河,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克服大自然设置的障碍,方便交通,点缀河山而建造的,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著名的有赵州桥、虹桥和吴婷大桥。

中国的桥梁包括浮桥、梁桥、索桥和拱桥。中国古代桥梁造诣在东西方桥梁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一、基本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虽然种类繁多,但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风格。

1.稳重庄重的纪念风格。它们大多体现在具有特殊意义的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简单,主体形象突出,象征意义丰富。所有建筑的标准、形状和意义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唐明的皮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以及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佛坛、大佛亭等。

2.典雅华丽的宫廷风格。它们大多反映在宫殿、宅邸、政府机关和一般的佛教寺庙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组内各建筑大小搭配得当,符合人们正常的审美标准;单体建筑造型比例严格,标准适宜,装饰华丽。

3.温馨宜人的居住风格。重要的是体现在普通的房子里,包括大厅、商店和其他人们最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职业紧密结合,标准愉悦不弯曲;建筑内敛,造型简单,装饰精细。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在私家园林中很重要,它还包括一些皇家园林和山寺。特点是空之间变化丰富,建筑标准与情境兼收并蓄,色彩典雅,装饰精细;更重要的是建筑与花、树、山相结合,自然风光融入建筑。

以上四种风格往往交织在某一组建筑中,如宫殿和一些寺庙,包括宫殿型、住宅型和花园型三种类型,而皇陵包括纪念型和宫殿型。

二、当地的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山区)封锁性较强。因此,各个地方和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八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到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群体规整,庭院大,但标准适宜;建筑造型不起伏,房屋低矮平坦,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材料比较大,而且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热情大方。

2.西北风格。它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庭院封锁性强,房屋低矮,屋顶坡度低而平缓,平屋顶的建筑相当多。砖和瓦很少用,土坯或夯土墙用得比较多,木材装饰比较简单。这一带除了凿崖窑、坑窑和平地券窑外,常有窑洞建筑。总的风格是憨厚。然而,回族聚居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高大,屋顶陡峭,装饰华丽,色彩强烈,与普通的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河网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群体类比密集,庭院类比狭窄。有许多大中型城市集团(大房子、大厅、商店、寺庙、祠堂等。)与建筑物;小建筑(普通的房子和商店)是免费和智能的。屋顶坡度较陡,翼角较高,装饰精美华丽,有许多雕刻和绘画。总体风格美观灵活。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建筑平面相当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火山墙多,屋顶坡度较陡,翼角较翘。村庄建筑密集,高度封锁。装饰、雕刻、绘画华丽复杂,手段精湛。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5.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相当一部分是壮族、傣族、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更多的房子应该建在山坡上,山坡是低框架空的干柱建筑。而且平面和形状都相当自由,很少成群出现。当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时,仅使用隔墙或地垫作为保护屏障。屋顶有柔软的曲线,被拉出很长时间,有很深的屋檐,用木瓦或稻草铺成。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和灵巧。其中,云南南部的傣族佛寺空伟大,装饰精美,宝塔造型与缅甸相似,民族风格十分鲜明。

6.藏式。集中在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如西部科技资源网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地。牧民住在棕色的长方形帐篷里。村民住碉堡,多为2 ~ 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四周石墙环绕,大墙平顶。石墙上的门窗比较窄,窗外有黑色梯形的窗套,顶檐有装饰线条,很有表现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它们个头高,颜色浓。它们也用于厚墙和平顶,并且在关键部分突出了几个斜坡。总体风格扎实厚重。

7.蒙古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住在圆形毡包(蒙古包)里,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米以上,里面有柱子,装饰华丽。喇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建筑的风格。它源于西藏喇嘛庙的原型,接受了周边地区回汉民族的建筑艺术手段,既厚重又华丽。

8.维吾尔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锁,全部采用平屋顶,内部庭院温馨深情,平面布局自由,有绿色装饰。房前有宽阔的游廊,房内房外都有过于精细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装饰。总的风格是外面简单单调,里面灵动精细。维吾尔族清真寺和伊玛目墓地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规模宏大,塔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华丽精美。也是多用拱券结构,充满曲线节奏。

三,时期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效和材料结构长期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形成不同时期风格的重要因素是审美偏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强烈封锁,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不同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急剧融合,艺术风格也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可以分为三个典型时期。

1.秦汉风格。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一些主要艺术特征已经初步形成,如方形和规则的庭院,垂直和轴向对称的布局,木梁和框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顶和基座组成的单一模型,屋顶在立面中占很大比例。然而,商周建筑存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群臣分裂,各国文化不同,技术资源网络的建筑风格也不统一。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风格,即以齐金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集中关中各国文化,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是都城、宫殿、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有都城分割的规则,住宅巷和市场被高墙阻隔;宫殿和陵墓是一大群,它们的主体是高高的、凹凸不平的亭子。主要单体多为横轴对称的纪念款式,水准很高,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明显,但屋檐有“反宇”;雕饰众多,题材复杂,造型夸张,色彩强烈;主要建筑寻求象征意义,虽然有许多宗教内容,但都可以被人们理解。秦汉时期的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理性主义的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周密,构图工整规整,艺术风格简洁、浑厚、明朗、强烈。

2.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中原士绅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以前发展。外来的佛教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传统文艺,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法,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与此同时,从山林中隐退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山水田园诗的出现,江南美景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根本风格,也导致了浪漫主义的情调。隋唐时期的民族大团结和与西域的频繁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能量被佛教和西域的异域风情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怀所浸染,最终形成了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首都宏伟而有规律;宫殿、寺庙、庙宇等大群体序列广而伸,空之间的标准很大;建筑造型憨厚,轮廓参差不齐,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范围、情境、色彩极其丰富,展现了中外文化密切接触的新奇风貌。

3.明清风格。五代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内容和人们的审美偏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改变了艺术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再次交流融合。元朝对西藏、蒙古的开发和对阿拉伯文化的接受,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明朝继元朝之后,全国再次统一,清朝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最终在清朝全盛时期(18世纪)形成了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它的特点是,城市仍然监管良好,但城市中被封锁的车道和市场已经成为开放的街道,商店面向街道,街道热闹。市区或郊区景点较多,公共观光、运动场合较多;主体建筑完整规范,但也存在群序多、手段丰富的情况。少数民族民间建筑和地域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有了广泛的进步,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多种风格;河湟家园私有林大量涌现,造园艺术在空之前兴盛,造园手段终于成熟。总之,盛青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能量和浪漫情调,最终按照建筑艺术的独特规律——婉约大方、严谨典雅、机制清晰、充满人情味,形成了成熟的中国建筑艺术典范风格。

秦汉、隋唐、明清基本上是同一时间相隔。它们是民族大团结、民族大融合的三个时期,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三个时期的代表朝代。作为积极全面反映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建筑艺术,这三个时期的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纯粹的艺术尺度;建筑艺术风格的示范意义及其响应效果显然远远超过建筑艺术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