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回望当年生产队)

/ 0评 / 0

制作团队(回顾当年的制作团队)

从1958年到1984年,人民公社存在了20多年,还有以三级公社为基础的生产队。

生产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合作组织,是共同富裕的基层单位,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在山东省西北部的宁津县,大多数村庄有30多个家庭,100多人。他们耕种数百英亩土地。从春种、夏种、秋收、冬储,他们年复一年地践行循环,度过快乐幸福的时光,忍受岁月的风霜雨露,长出精彩的回忆,留下难忘的回忆。

那些年,我的家乡郭高村有1330多户,人口560-70人。成立了四个生产队,其中也有一个合并,叫做东队和西队,增加了一个副业队,叫做五队。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有四个组织团队,从西到东排序。

从互助小组到合作,经过一个短暂的过程,人们把大型农具搬到生产队进行联合应用。解放后,分配的土地也归还给集体共同耕种。

人民生产运动由大家选出的生产队长主导,种植的粮棉品种和果蔬亩数也由队长决定,队长是生产队的队长、总经理和向导。

20世纪50年代,宁津县农村女社员排演、宣传节目。

生产队里有班组长、会计、保管员,有时还有女班组长、政治班组长、生产班组长、副组长。组长负全责,会计负责做好工作点和收支账目的记录,年终决算和分配红利的计算,粮食品种的保管和保管,公共物品和工具的管理,牛、猪饲料的供应。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固定的要求工作的地方。组长提前到了,敲了一下牌子,准时敲钟。男女成员同一天做什么,去那里上班,听组长分配,上午下午两次要求上班。

生产队的工作分为轻活,重活一般由年轻力壮的男性完成,轻活则由女性成员完成。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只能做一些轻松的工作来帮助他们,比如菜地、修沟、院子晒太阳,工作要点也是根据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承担的劳动量来肯定的。记忆中,年轻强壮的男人每天工作八分,年轻强壮的女人六分,老男人工作五分,而小脚和老太太大多是四分。

晚饭后,每家一人用家人的计分簿写分,单独报告家人从事的劳动项目和时间,计分会计将当天的分数记录在计分簿上,然后做月度和年度报表,作为人们发放粮草和年终分红的依据。

倾倒粪肥,挖水井,出门到河边,上交公粮,在院子里扛粮袋,稳稳地移动柴油机,晚上看田,秋天玩夜护秋,都是年轻力壮的男人干的,而把粪肥送到地里,春天砸克拉,修棉花摘棉花,田里除草大多是女人干的。

人们一天参加三次工作,有时在秋天忙的时候参加四次,起床去田野迎接晨光,晚上在月光下收获。

生产队养牛来帮助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牛在公社登记,不能随意宰杀和出售。牛是生产队和主要劳动者的伟大英雄。他们承担着拖运、运输和耕作的繁重工作,工资更高,吃粗草,容易饲养。

记得那几年,我和法晓一起上小学、高中,经常利用周末在地里挖一些野菜或嫩草,交给队里喂猪喂牛,换来一些工分。

每年过年生产队都会养几头猪来杀肉。因为食物短缺,大多数猪很难吃,也很难吃得好。春节前宰杀时只有一百二十斤。那是整整一年的囚禁。那个时代的猪肉真的是肉味十足,技术资源网很漂亮。会员愿意在家里分享一些肥肉,提炼一些猪油。

较大的生产工具由生产团队添加,如犁、耙、牛车、水车、耕作机等。小型生产工具由家庭提供,如铲子、镐等。上世纪60年代末,家家户户都加了手推车来推粮、柴、土、粪、粪,有的家庭一手一车。

生产队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浅。70年代中后期只有队部、牛舍、猪圈、丧偶房、储存粮食种子和饲养牛、猪的饲料仓库、院子和院子丧偶房、水车、柴油水泵。

每年的小麦秋和大秋,生产队都要把公粮交给上级。秋收后,把最好的粮袋推车推到公社粮棉站是国家的职责。

当时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每年春秋两季,生产队都外出在河流中劳作,用大车走几十、几百里,在平坦的土地上筑起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流。修河时,河工们像蚂蚁一样移动,非常壮观。一是生产队年轻力壮的劳动者报名或轮流外出到河流中劳动。第二,他们免费吃饭,这样他们可以吃得很好,为家人节省食物。

1966年之前,制作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私人剧情,每个人都有一个点左右。文化大革命初期,私人阴谋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被砍掉了。

大队做了很多副业,维持了好几年。每年每个生产队都需要人手,要求把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勤劳灵活的人送到大队做副业。因此,郭高村副业蒸蒸日上,赢得了南有大器,北有郭高的美誉。

生产队实行七工三备,粮、棉、油菜、瓜分配。人口占七分,劳动力得分占三分,所以经常是劳动力太多吃不下,孩子太多吃不下。当时,体力劳动者每天的劳动分数只有几毛钱。

生产队大规模分发粮食、柴火、瓜菜。称完粮、柴、菜后,在上面堆一张写有户主名字的纸条,让人认领,谁来分菜分菜,随时拿走,公平合理,不给挡箭牌。

当年社会教得好,社会风尚好,村风正。大部分队长不敢多吃多占,怕活动泡汤。因为那些年活动多,对人限制多,精力受限,村领导不敢任性。

年终奖是生产队分配制度的终结。大多数年份,年底都没有奖金。往往是劳动价值减去粮、棉、瓜、菜的分配价格,基本持平。年底大家都一笑置之,但有一年分布可观,记忆深刻。

那是60年代中期的一年,天气好,粮棉丰收。年终决算时,郭一家分了300多元,全家有4个强劳力,老人常年没闲着。三百元是一个天文数字,全队都拍手叫好。那一年家里分了90多块钱,我二姐和二哥是正式劳工,只能在放假上学的时候参加劳动。90多元的年终奖也让我们家冲动了好几天。

生产队经历了干旱年、洪水、冰雹、蝗虫,经历了1958年的大跃进,经历了60年代中后期农村的“文化大革命”,特别是1961年的暴雨,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吞噬。社员们生活艰苦,靠野菜、树叶和可食用的农作物、藤蔓生存,有的坐火车,用旧衣服在鲁南换红薯干。大多数成员顽强地活了下来。

麦端井

生产队的队部、院子、菜地是队员们经常聚会的地方。除了饭后跟踪工作,团队总部也是成员们讨论的开会场所。粉房、豆腐房大部分也在队部。院子只用于秋收,成堆的食物和秸秆堆积如山。秋季持续一百天。菜地多种在有水井的地方,种上各种可以根据季节食用的蔬菜和瓜类。到时候会分发给会员。夏天分瓜是一件难忘的事。

春天,温暖的春风从南方吹来,有时漫天风沙,休息时躲在深沟里。不管天气如何多变,男女成员每天都去生产队上班,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季节。各位议员都很清楚这个道理。他们积肥、推粪、粉碎凯拉、平整土地、修沟修坡、打水灌溉土地,然后按计划种植。整个春天都很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