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结构特点是什么

/ 0评 / 0

月琴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红檀木月琴实拍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琵琶。

  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

  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在三国(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

  月琴,中国拨奏弦鸣乐器,由阮演变而来的弹拨乐器,流传于汉、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

  月琴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三弦琴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琴、三弦琴合称三大件。

  月琴的做工材质有:黑色硬木、花梨木、红木、老红木、大叶紫檀西皮、大叶紫檀二黄等。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

  琴头和琴颈是用一整块木(黑色硬木、花梨木、红木、老红木、紫檀木)制成,琴头顶端的装饰是单独用木料雕塑成龙头或其他头饰,再胶粘上去。琴颈上部开有弦槽,槽侧并有安装弦轴的圆孔。

  琴颈下端有方形木杆装在琴身上,琴身是呈扁圆形的共鸣箱,由面、背、框板胶粘而成。弦轴用黑色硬木、花梨木、红木、老红木、大叶紫檀木制成。琴弦用丝弦、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以钢丝尼龙弦的效果最佳。缚弦用红木或竹子制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间。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原创www.isoyu.com版权)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