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 0评 / 0

我国农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受限于生产力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第一方向与原则

    一、主攻单位面积产量种植业科技进步要坚持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方向,通过研究开发起高产技术、扩大高产田、主攻中产田、改造低产田,促进我国农作物单产的全面提高,从而满足城乡人民对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实行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高效、省力、低耗的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并发展设施化、工厂化栽培,大幅度提高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

    二、大力改进农产品质量把优质作为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通过育种、栽培和产后加工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显着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名、优、特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提高优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不同作物专用优质品种的筛选、引进及其配套栽培与深精加工技术的开发,以便扭转优质品种缺少、专用品种选育滞后、生产与加工衔接不紧密的局面,把技术结构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对于生产既高产又优质作物的系列技术给予优先扶持,从而探索出一条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科技发展路子。

    三、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适应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的技术体系。针对养殖业迅速发展,农区畜牧业占主导地位,饲用粮需求大幅度增长和供求矛盾日益扩大的态势,今后种植业如何保证养殖业所需的饲料粮等多种饲料,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预计饲料粮比重将由目前近30%提高到20lO年的45%~50%。除粒用外,青储玉米和其他青饲料作物和牧草也将有一个较大发展。这就要求及时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在抓好口粮生产的同时,按照建设现代饲料产业的要求,把饲用粮和其他饲料作物放到重要位置上,由人畜共粮改为人畜分粮,积极建立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及其技术体系。近期内要通过试验示范,因地制宜,研究和开发不同地区、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的适宜饲料作物、作物品种、轮作组合、栽培技术、饲料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分类统计方法。

    四、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提高种植业总体科技水平要加强品种、栽培、耕作、施肥、灌水、植保等技术的组装与配套工作,形成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技术体系。培肥地力、建立作物营养综合系统是种植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大力提倡科学施肥,坚持无机肥与有机肥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并不断优化肥料结构,改进施肥方法。不仅增加氮磷钾肥有效供给,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施用;不仅适度增加化肥用量,还要积极开辟和利用有机肥资源;不仅要掌握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改进施肥方法,还要提高化肥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并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广辟肥源,还要重视节流,减少损失浪费。

    植物保护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方向,实行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配合。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合理轮作和适时耕作,趋利避害。加强主要病虫害测报体系建设,掌握其发生与为害规律,提高测报效果;改进化学防治,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施药机械;大力发展生物防治,重视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改进旱地耕作技术,是今后种植业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五、发展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多熟种植技术针对我国农作物栽培跨越五大气候带的特点和优势,不论是南部的热带、亚热带,或者是北部的暖温带、温带,都要把发展间作套种与多熟制栽培作为实现高产、增收的可靠途径。力争2000年全国复种指数在1995年的基础上提高5~6个百分点,要将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同现代科技和物质投入紧密结合起来,按不同种植区发展间作套种等多熟制栽培。

    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针对我国耕地等资源紧缺的实际,要扩大节地、节肥、节水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探索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并逐步建立相应的技术体系。

    七、加速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针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新形势,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深入揭示生命奥秘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与拓展,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促进新学科、新技术、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研究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

    第二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

    一、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与创新

    抓好作物种质资源搜集,加强国外种质的引进与创新工作;深入进行优异(特)种质的鉴定评估,初步建立若干主要作物的核心种质,丰富主要作物的基因库;加强组织协调,改进管理,为农业生产和育种工作提供有效服务。

    (一)作物优良种质的搜集1.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抗病、抗虫、抗逆、优质、早熟等优(www.isoyu.com原创版权)异(特)种质资源的搜集小杂粮、特用经济作物以及作物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等种质的搜集。2.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搜集特别是三峡水库库区、南昆铁路沿线等大型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种质资源搜集。

    (二)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1.通过国内外搜集,增加国家种质资源库的入库数量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40万份和45万份,居世界前列。2.采用先进手段改进野生种、稀有类型与品种的发芽、繁殖、保存技不。3.建立和健全全国作物种质资源圃,并合理布局。

    (三)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估1.作物种质资源特性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细胞、染色体及基因水平的鉴定。2.作物优异种质的筛选、遗传性状分析及其利用“九五”期间鉴定评估2万份,提出约1000份供利用。通过多学科联合,研究确定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核心种质,并不断加以完善,积极创建基因库。

    (四)作物种质的创新与利用利用人工诱变、外源基因导入等手段创新的优异(特)种质,丰富育种亲本和遗传工具材料。

    二、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要在争取高产的同时,加强优质、多抗及特用品种的选育,逐步由以产量为目标转向以产量、质量兼顾为目标。以常规育种为主,积极开辟育种新途径。在现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杂种优势在农作物上的利用。力争近期内各主要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都能选育出突破性品种若干个,推动品种更换。

    (一)重点作物育种目标1.水稻杂交稻要求育成比主栽品种增产15%~20%、抗2~3种主要病虫害、米质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的早中晚籼型和粳型新组合。突破光敏核不育的技术难关,育成批粳种间杂交新组合,并大面积推广。在继续采用三系法的同时,扩大两系法的应用。与此同时,抓好常规稻育种,要求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良种,并加强专用米的选育,如蛋白质含量为12%~15%的高蛋白水稻、每公顷单产15t以上的超高产饲料稻以及供食品工业专用的高脂米、甜米、有色米、大胚米等。

    2.小麦在以高产为首要目标的同时,加强专用小麦品种的育种工作。选育每公顷产9000-10500kg且稳产性较强的高产矮秆品种,以充分挖掘小麦的增产潜力。同时,加强抗病性、抗逆性育种,特别是适于旱地栽培、每公顷产4500kg以上的品种。在品质育种方面,重点选育磨制强力粉和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及优质面条的品种,以及磨制弱力粉、适于制作优质饼干及糕点的品种。近期内,要加强三系法、光温敏型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研制与应用,育成若干个比主栽品种增产15%~20%以上、抗主要病害、加工品质较好的新组合。

    3.玉米选育杂交优势强、株型紧凑、坚秆、耐密、多抗、适应性强,每公顷产11250~12750kg的杂交种和每公顷产15000kg的超高产杂交种。争取2000年杂交种推广到占播种面积的90%~95%。

    三、作物规范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在掌握作物高产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项增产技术的组合配套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实现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的高产量、高产值、高效益。在发展灌溉农业的同时,大力推广节水栽培,加强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建立作物营养综合技术体系,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一)主要农作物高产、超高产机理与技术研究1.主要农作物高产、超高产机理与规律的研究。

    2.不同生态地区、不同作物实现高产、超高产的生产要素组配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3.单季水稻每公顷产9000~10500kg、冬小麦每公顷产7500~9000kg、春小麦每公顷产4500~6000kg、春玉米每公顷产9750~11250kg、夏玉米每公顷产7500~9000kg及其他作物的高产和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二)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技术1.以塑料薄膜温室为重点,研究温室的适宜结构、材料及番茄、黄瓜等蔬菜和花卉的栽培技术争取2000-20l0年将全国平均每平方米番茄产量由目前的5.5~6kg提高到7~8kg;每平方米黄瓜产量由目前的7.5~8kg提高到9~11kg。要大力加强日光温室栽培的研究与推广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管理。

    2.进一步扩大各种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改进栽培管理,生产具有不同用途、多种性能的塑料薄膜,扩大降解膜的应用,降低成本,促进蔬菜瓜类周年供应、反季节栽培及育苗工厂化的发展。

    3.以蔬菜、花卉、瓜果为重点,发展工厂化栽培技术开发无土栽培技术,研究适宜的基质、最佳营养液配方、C02肥料及相应的品种与栽培技术,重点解决提高单产和降低成本问题。

    (三)节水栽培技术1.将作物、土壤、灌溉、生理、气象、工程等诸多学科联合起来研究限水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并提出节水栽培的配套技术。

    2.研究提高喷灌、滴灌、微灌、软管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适于丘陵山地应用的技术与设备,并改进设计与材料,降低成本。

    3.发展小水窖、小池塘、小水库等旱地集水,推广雨水集流等灌溉技不。4.在旱农地区研究和应用旱地耕作、地表覆盖、免(少)耕技术,有效地蓄水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