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的起源以及学习技巧

/ 0评 / 0

京胡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京胡于清乾隆年间在胡琴基础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于京剧伴奏而得其名。京胡:原称“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名也是因用于京剧伴奏而得。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随着京剧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拉弦乐器,至今已有20O余年历史。

  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19世纪以后,才开始出现硬弓。现在安徽、山东、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软弓演奏,音色较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20世纪上半叶,京剧演员不断降低音高,讲究行腔圆润,京胡的结构也随之变化,琴杆、琴筒不断加长。嗣后,京胡逐渐流行全国,在北京尤为盛行。20世纪30年代,京剧空前兴盛,京胡的制作也出现了繁荣时期,不但乐器行业的牌匾改为胡琴铺,就连京剧界的名琴师们也招聘工人制卖起京胡来。

  京胡担子(琴杆)的竹质不但要坚硬有份量,而且内膛要宽。那么,担子就不能太细,上粗下细的比例也不能差出2毫米,中节腰部直径最好不低于19—20毫米粗。二黄和西皮琴,在担子长度上也有所区别。二黄担子长度一般在51—52厘米范围内,西皮担子长50厘米为好。有一个尺寸要把握住,即琴杆的中节长度应是100毫米,不可差太多。

  琴筒的竹质要不软不硬,二黄应比西皮的还要软点为好。琴筒的厚度一(原创www.isoyu.com版权)般在5.5毫米—6.5毫米之间。二者在粗细上也有区别,二黄内径在46—52毫米之间。西皮稍细,内径在42—46毫米之间。决不能要材质特硬或特糠的筒子,这样的筒子振动不起来,不会出好音,这一点必须认清。

  学拉京胡易犯的毛病

  一、音准问题。定弦就不说了。主要是手指摁音不到位,尤其是7音,往往偏低,而7音低了是很难听的。4音则容易偏高,不过好像京胡演奏4音要求并不严格,拉#4也可以。还有,西皮的高音1、2两音,由于是第三指摁弦,也容易偏低。再就是摁弦如果过于用力,也导致音不准。音不准,整个旋律听起来就显得怪腔怪调的。

  二、节奏问题。总体节奏偏慢。原因一是功力不够,快不上去;二是多数票友唱的节奏慢,久而久之京胡伴奏也习惯地慢了。节奏不稳,忽快忽慢。我常跟着视频拉琴,感到跟着专业琴师的视频拉,节奏还基本跟得上去,而跟着业余爱好者的视频拉,倒是会脱节,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长的花过门。这样说不是夸自己贬人家,只是想说明节奏感确实难把握。还有,就是不能按照唱腔的要求,该快的地方快上去,该慢的地方慢下来。

  三、装饰音问题。京胡演奏的一大特色就是装饰音用的多,专业琴师用装饰音很自然,很好听。而业余爱好者往往为了追求“味儿”,用装饰音则显得很刻意,很生硬,听起来也有些怪腔怪调的。另外,如果是原来学其他民乐器后改学京胡的,在装饰音的运用上倒是个弱点,显得“味儿”不足。

  四、弓法问题。习惯只用中弓部分,这个看看自己拉的弓子,上半弓、下半弓沾上的的松香粉是不是和中弓部分差不多,就知道了。再就是奏强音时不是用满弓,即快速的全弓奏出,而是用蛮力,音量还是达不到要求。拉慢弓时,弓子使不上劲,声音发飘、虚弱。拉快弓时,手发僵,奏出的音符含混不清,没有“颗粒感”,当然这和左手的配合也有关系。此外,对弓序问题没有认真琢磨,按习惯走。

  五、音量强弱问题。不能按照唱腔要求控制音量,从头到尾拉的一个力度。听听京胡大师们的演奏,都是强弱分明的,所以充满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