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的分类以及意义介绍

/ 0评 / 0

现代农业微灌溉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农业灌溉的分类以及意义介绍。

    农业灌溉的分类以及意义介绍

    一、喷灌

    喷灌是把有压力的水经过装有喷头的管道喷射到空中形成水滴洒到田间的灌水方法。这种灌溉方法不仅比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40%—50%,而且具备保土、保水、保肥、省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点。喷灌在使用进程不断改良,配用喷灌节水装备,从固定式改为移动式,硬塑管改换维塑管,愈加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滴灌

    滴灌是将稍有压力的水经过管道和滴头滴入作物根部泥土进行局部灌溉的一种浇水方法。滴灌几乎没有蒸发丧失和深层渗漏,在各种地形和泥土条件下都可使用,最为省水。实验结果表明,滴灌比喷灌节水33。3%,节电41。3%,比畦灌节水81。6%,节电85。3%,与大水漫灌相比,通常可增产20%—30%,因此,滴灌发展较快。

    三、微灌

    微灌是介于喷灌、滴灌之间的一种节水灌溉技巧,它比喷灌需要的水压力小,雾化程度高,喷洒均匀,需水量少。喷头也不像滴灌那样易堵塞,但出水量较少,适于缺水地区利用各种水资源进行蔬菜、果木和其余经济作物的灌溉。

    四、渗灌

    除喷灌、滴灌和微灌,另外还有一种叫渗灌。渗灌是利用埋设在地下的管道,经过管道自身的透水性能或出水微孔,将水分渗入泥土中,供作物根系吸收,这种灌溉技巧适用的条件是地下水们较深,灌溉水质好,没有杂物,但暗管的渗水压强应和泥土渗吸性相适应,太强过上则出水慢,不能满足作物需水恳求,压强过大则增长深层渗漏,达不到节水的目标。常用砾石混凝土管、塑料管等作为渗水管,管壁有一定的孔隙面积,使水流经过渗入泥土。渗灌比地面灌(www.isoyu.com原创版权)溉省水省地,但因造价高、易堵塞和不易检修等起因,所以发展较慢。

    五、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不仅能够提高流速,增长流量,避免渗漏,而且能够减少渠道维修管理费用。渠道防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过压实改变渠床泥土浸透性能,增长泥土的密实度和不透水性;二是用防渗材料如混凝土、塑料薄膜、砌石、水泥、沥青等修筑防渗层。混凝土衬砌是较普遍采取的防渗方法,防渗防冲效果好,耐久性强,但造价高。塑料薄膜防渗效果好,造价也较低,但为避免老化和破损,需加覆盖层,在流速小的渠道中,加盖30厘米以上的保护土层;在流速大的渠道中,加混凝土保护。防渗渠道的断面有梯形、矩形和u形,其中u形混凝土槽过水流量大,占地少,抗冻效果好,所以采取的比较多。

    六、塑料管道

    塑料管道有两种:一种是适用于地面输水的维塑管道,另一种是埋入地下的硬塑管道。地面管道输水有使用便捷、铺设容易、能够随便搬动、不占耕地、用后易收藏等优点,最主要的是可避免沿途水量的蒸发渗漏和跑水。据实测,水的有效利用率98%,比土渠输水节俭30%—36%。地下管道输水灌溉,它有技巧性能、使用寿命长、节水、节地、节电、增产、增效、输水便捷等优点。塑料管材的广泛推广和运用,不仅能够节俭水资源,更重要的是实际效果好,为增产增收供给了可靠的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l/4,居世界第109位;每公顷平均水资源占有量2.7万m3,只有世界每公顷平均水平的2/3。由于有限的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很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占国土面积50%以上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缺水,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全国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达8.2万km2。按现状用水量统计,全国中等干旱年缺水358亿m3。其中农业灌溉缺水300亿m3。近年来,北方河流断流的问题日益突出,黄河断流的时间及河段愈来愈长。而且,缺水已从北方蔓延到南方的许多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口%,由于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加上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不全,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kg左右,远低于2kg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水的浪费十分严重。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滴灌,就是要改变千百年来人们浇地的传统习惯,把浇地变为浇作物,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进行灌溉,用较少的水取得较高的产出效益。它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对传统农业灌溉方式的一场革命。因此,我们要从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加大力度,开创节水灌溉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