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 0评 / 0

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新自由主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新自由主义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概况

    在美国,新自由主义一词通常也与自由贸易和社会福利改革等立场相连结,但并没有反对凯恩斯主义或环境保护主义。举例而言,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隆(J.BradfordDeLong)便是知名的新自由主义辩护者,但他也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也支持收入的重新分配,同时他也大力批评布什政府的执政。在国际的用词上,美国总统隆纳·雷根和共和党常视为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拥护者,然而雷根从来没有在国内的政治讨论上使用这一词自称过。

    在中文译名里,Neoliberalism和NewLiberalism(亦即社会自由主义)都被翻译为“新自由主义”,尽管在美国这两个用词也常被混淆,然而两者并非相同的意识形态。社会自由主义通常是与第三种道路有关—又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这两词的重叠无论在美国或中文世界里都造成极大的混淆。

    在最极端的形式上,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根基于未经管制的贸易和市场的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在冷战结束后、或全球化所提供的商业扩展上,主张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和不受限制的资本流动,认为这样将能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利益。这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主张将政府的开支、税赋最小化,同时也将政府的管制最小化,并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最小化。他们主张自由市场的力量将能自然地在许多领域创造出最高的价值。在西方国家,新自由主义主张福利国家制度应该被撤销或民营化。这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以全球化来运用全世界的资源:廉价的劳工、原料、市场—尽可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运作,并且要让更多的市场开放让发达国家参与。

    不过,新自由主义能被套用至相当广泛的层面,这些层面并非都与保守政党相连结。这些层面包括了撤销政府管制、从企业福利制度转向私营的(www.isoyu.com原创版权)福利制度、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低贸易量转移至高贸易量的货币流通环境,利用相对优势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工资中位数(medianwages)。新自由主义还主张,开发中国家之所以产生腐败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国家对于市场机制的干涉和管制。例如补助价格、设定工资等等。

    新自由主义在国际政策上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人民、国家、以及公司的本质是良善的。相反的新现实主义认为人民和国家都只是依照其自身的利益行动,并且认为一国只有在对其自身有利的情况下才会与他国合作。新自由主义坚持绝对增益(absolutegain)的理念也显示他们比新现实主义者更加乐观。相较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比较能接受国与国之间收益不均的合作行为。

    一些人批评新自由主义只是由上层阶级所施加的自由市场,宣称新自由主义借由大型的国际金融组织如IMF、WTO、世界银行以及一些强大的国家如欧盟和美国政府,最终将提升跨国公司的利益。由于这些政府的赞成新自由主义,许多批评者认为这些政策是发达国家和商业公司对于其他国家的剥削。批评者认为这些制度并没有促长当地的发展,而只是确保了发达国家对他们的支配地位优势罢了(参见华盛顿共识、社团主义),批评者也认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给予跨国公司超越当地民选政府的权力,因为公司能够运用他们撤离资本的能力(也因此影响工作机会和经济)来作为影响政治的手段。

    如同柏克莱加州大学的经济历史学教授、同时也是新自由主义支持者的布拉德福德·德隆所描述的,新自由主义有两个主要的原则:

    “第一,在产业核心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发展模型是那些贫穷国家在快速迈向繁荣的途中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所有国际贸易的障碍应该尽可能的彻底移除)。第二,政府缺乏运作大型产业和商业公司的能力。因此,除了收入的重新分配、公共建设、司法的执行、和一些其他领域之外,政府规模应该被减缩并民营化。”

    新自由主义的批评者认为,这两个原则代表了“涓滴效应”的一部分,在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下下,经济的成长和科技的进步也造福了贫穷国家和其人民,即使这种过程是由跨国公司、富裕国家的精英、和富裕国家控制的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所主导亦然。批评者也宣称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情况互相矛盾。而新自由主义的辩护者则主张“发展即为自由”,更多的经济成长、专业化、和机会的产生使得个人能够达成更多在僵硬的贸易保护制度里所无法达成的目标。

    新自由主义的概念在经济学界逐渐普及,不只是因为政治权力平衡的改变(如同以上述及的),也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家发现到在二战后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并没有发挥其原先假定的效用。尤其是那些为了实行大量公共计划而债台高筑的左翼贫穷国家。新自由主义也是因为民粹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而崛起。

    新自由主义认为,许多东亚国家(如台湾、韩国、新加坡)以出口为主、由国家主导的经济政策的失败,以及计划经济或“共产主义”的失败,都说明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需求。唯一的例外是中国,中国是对经济实行中央计划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都经历剧烈变动。近年来,一些人批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为裙带资本主义—封闭的市场、由国家操控货币和股票的价格,并对进口施加大量限制,这些也影响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