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独奏方法 唢呐独奏技巧

/ 0评 / 0

唢呐是苍溪人民喜爱的吹奏乐器。它那嘹亮、高吭的旋律,萦绕在秦巴山脉南麓的丛山峻岭之中,回荡在嘉陵江上的波峰浪谷之间,给这块古老的土地平添了勃勃的生机。

  唢呐本是流行于古波斯国和阿拉伯半岛上的一种簧管乐器,“唢呐”即是波斯语原名suma的音译。据专家考证,大约在金、元时期唢呐传入中国,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唢呐传人中国后,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了管长敞大(管指唢呐上空心有指孔的木质部份,敞指唢呐木管前铜质的扩音部份),音色浑厚雄壮的“大吹”;管敞适中,音色圆润优美的“喇叭”;管细敞小,音色高吭清脆的“小青”、“海笛”等类别。

  苍溪人民热爱唢呐,喜欢唢呐,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唢呐。山区百姓逢年节、庆丰收、嫁闺女、接媳妇、做生期、办满月大凡小事都喜欢请个(原创版权www.isoyu.com)唢呐班来助助兴、凑凑热闹。小小唢呐带着喜悦,带着欢笑,带着温馨,也带着期待,带着希望溶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唢呐的口型与气牌

  在唢呐吹奏中,口形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与音准的控制,音色的掌握,音量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发挥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口形应该是:双唇和口角自然後收(基本上不触气牌),并略包牙尖(一般是下唇多包於上唇),上下口轮匝肌紧贴牙床,含住哨片(含哨片深度一般不超过哨座,以充分发挥唇肌对哨片的控制能力),稍有张嘴感,成微笑状态。这种口形,既增加了唇肌厚度,使发音饱满结实,浑厚有力,富於弹性,又可防止唇肌因疲劳而局部松动,发生口形变化甚至漏气等毛病,而且还会产生吹奏自然省力与松弛舒服之感。

  唢呐吹奏使用气牌,与民间艺人的吹奏有关。以前的唢呐艺人(俗称吹鼓手),为了谋生,长期走付串乡,生活无定,或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吹吹打打,或赶上集市庙会欢庆节日出力卖艺,酷暑烈日,严冬冰雪,风吹雨打,饥寒交迫,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而且要吹奏得好,才不致失去谋生的来源。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条件,迫使他们必须练出一手过硬和超群的本领,以保证卖艺求生的起码条件。在民间艺人中,特别强调要有能在长时间内吹奏的硬功夫,因为红白喜事一吹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尽管中间有时有笙笛给以对答配合,唇肌力的消耗是很大的。

  有关唢呐定调

  普遍使用的D调高音唢呐,音域a1-b3。它的低音区发音厚实,略带沙沙声;中音区的音色刚健、明朗。容易发挥各种技巧,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紧张,最高音则尖锐、刺耳,很少使用。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高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1-b3,音色柔和。

  中音加键唢呐,音域从a-d3,是乐队中较理想的中音乐器,常担任主奏、独奏、领奏,并能同拉弦或弹弦乐器组合作。次中音加键唢呐,音域比中音加键唢呐低四度,从e-a2,发音坚实有力。低音加键唢呐,音域从G-a1,音色低沉浑厚。这组加键唢呐,音域达四个八度,音色协调一致,丰富了民族乐队的色彩与和声效果。

  吹奏唢呐,要用手指把音孔按满,音孔按不严,就会使发音不准或容易出噪音。演奏唢呐较为费气,音越高耗气量越大,一般不宜无间歇地长时间吹奏,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讲究有持久的耐力,时常运用“循环换气法”,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