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龙是一种怎样的乐器

/ 0评 / 0

卡龙,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东疆哈密等地。

  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卡龙,琴身用桑木制成,共鸣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状似左半张扬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马、拴弦钉、弦钮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框是共鸣箱的四周边框,系用长短、厚度不同,宽度一致的四块桑木板制作,其中左侧框板应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弯度。

  琴框上、下两面分别粘以用桑木薄板制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音孔并组成各种图案,面板左侧边缘粘有曲形山口。琴马有活动马和条马两种,它们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动。面板左侧置若干活动马,马峰稍尖,排列呈曲线;面板右侧置一个长形条马,马峰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钢丝。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钉,左框板上设有弦钮,数量与琴弦相同,均为木制,旋转弦钮可调节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维吾尔族风格的图案花纹。

  卡龙的文化生活

  在南疆和东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中,每逢佳节、婚礼、盛夏之夜或丰收之后,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举行载歌载舞的“麦昔若普”,表达内心的欢乐,男女青年则传递爱慕之情。卡龙是“麦昔若普”中演奏“十二木卡姆”离(原创版权www.isoyu.com)不开的乐器,更是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特别是演奏“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发挥它风格浓郁的特色。

  卡龙已用于维吾尔民族乐队,它常和萨它尔、毕毕、一弦(主奏弦)多朗艾捷克和多朗热瓦普等乐器一起合奏,偶尔也单独演奏,有时演奏者还自弹自唱。卡龙演奏的乐曲,多选自“多朗木卡姆”和“十二木卡姆”。较着名的有《多朗舞曲》、《滑音》、《欢乐曲》、《恰尔尕木卡姆间奏曲》和《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等。着名演奏家有苏来曼阿洪、司马义·阿合买提等。

  卡龙演奏方式

  演奏时,将卡龙置于木架或桌上,前边略高,近奏者的后边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执木制或竹制拨片或食指戴指套拨弹琴弦发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铁制揉弦器(又称“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动,产生各种装饰音。

  右手技巧有弹、拨、扫、划、双弹、多弹和快弹等,左手技巧有实音、滑音、颤音和压弦颤音等。卡龙的最低音定弦为G或c,按七声音阶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组弦卡龙的音域为c—e3,达三个多八度。卡龙还常以所奏乐曲的调式音阶定弦,如一个降号的乐曲,就把b定为bb,一个升号的乐曲,则把f定为#f。

  卡龙的音色清脆明亮、铮铮悦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装饰旋律,具有独特的风格,适宜演奏速度较慢的乐曲。改革卡龙的演奏技法有所创新,已发展为双手各执一拨,均可演奏旋律,左手中指、无名指兼执揉弦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较快的乐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种音程的双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