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的基本介绍与构造

/ 0评 / 0

钟是我国是古老的乐器之一,据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宋书·乐志》引《世本》说,钟是“黄帝工人垂所造”。

  最早的钟是陶制的,在陕西长字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有陶钟。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金属铸造的钟,而且已经有了几个一组、能演奏简单旋律的编钟。

  我们在寺庙道观中所见到的钟都是圆形的,这种钟的共鸣很好,声音传得很远,但是残响时间太长,不宜用作旋律的演奏,否则就会像踏着钢琴的延音踏板演奏旋律一样含混不清。

  用于音乐的钟是扁形的,就像两片瓦合在一起,这种钟的残响时间相对要短得多,适宜于旋律的演奏。

  编钟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打击乐器,多由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并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由古代侍女用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发出不同的乐音。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原创版权www.isoyu.com)国至秦汉,明清宫廷中仍有用。古代编钟常用于宫廷雅乐,每逢征战、宴会、祭祀,都要演奏编钟。

  编钟也是古代统治者专用的乐器,反映名分,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西周时期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编钟的构造

  编钟的钟身呈椭圆形,很象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纵径小,横径大,钟口边缘不截齐,两角向下延伸,成尖角形。顶端有柄的为甬钟,带钮的为钮钟。钟的各部位都有着特定的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谓之鼓,钟口两角为铣,钟唇曰于,钟顶名舞。在钟的鼓部,铸有精美的图饰,钲部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间,每枚钟的钲部都有36个突起的隆包,谓之钟乳或枚。

  约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战国时代的鎏金铜钟,是依典型规格而制作的钟。钟顶有扁环形的「钮」可供悬挂,故又称为「钮钟」;若钟顶为柱状中空手把,就称为甬钟。钟体前后左右侧各有九个乳钉状的「枚」。

  中国古代的钟主要形状可分为两大类--圆形和合瓦形。圆形为仪式或宗教用的钟,外国教堂的钟就是这类的设计。合瓦形的钟属于「歌钟」类,和铙、镈等金类打击乐器同一家族,形制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