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 0评 / 0

以编钟为主的庙堂雅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 孔子曾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讲的就是编钟,下面一起来看一下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吧。

  编钟收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编钟各部位都有特定名称,上部称为钲,下部叫做鼓,钟后的两角为铣,钟唇叫做于,钟顶叫做舞。在钟的钲部,通常都铸有精美的纹饰,称为钟带或篆。此外,在每一枚钟的钲部都有36个突起的隆包,被称作钟乳或枚。

  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原创版权www.isoyu.com),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曾侯乙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在编钟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了神奇的一钟双音现象,即一个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调,且互不干扰,奥秘在于编钟独特的外形。编钟的钟身是椭圆形,好似两个瓦片合在一起,上径小,下径大,钟的口缘不截齐,两角向下成尖角形,使得它和圆形钟在发音上造成很大差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写道:“古乐钟皆扁,如盒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声短则节,声长则曲”。圆形钟因各部分比例相等,只能发出一个固定的音调,不会出现其他音,同时余音衰减慢,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不能作为乐器来使用。而编钟两面弧形如瓦,两边做成锐角形,使得敲击正面和侧面发出的音调有差异可发出双音,加之余音短,在演奏过程中不会互相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