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的形态特征及起源分布详解

/ 0评 / 0

叶、果实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栀子花的形态特征和产地分布详解。

栀子花的形态特征及起源分布详解

起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中国栀子的栽培历史始于《神农本草》,又名母丹。韩写的《上林赋》,有一句“鲜黄沙砾”。新鲜的树枝是栀子花。据说,汉、有栀子花园,“晋园种栀子花,今秋各宫种栀子花”,可见我国园林栽培历史悠久。(《雷》,1996)。唐本草被称为一个分支。在《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记得“南方西郡皆有,叶似李而后硬,二月至三月间白花盛开,甚香。夏秋之时,壮如河,青而熟黄,中间深红。”可见当时在南方广泛种植。据说栀子花也是红色的,《花镜》上说:“过去徐萌十月在芳林园设宴,赏红枝花,香如梅子,今人难得。”如果现在四川有红栀子花的话,也算是一笔财富了。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有许多花园。

世界各地栽培的栀子花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进口的。栀子于6-7世纪传入日本。17-18世纪传入欧洲,引起当地园丁和花卉爱好者的广泛兴趣,19世纪初传入美国。经过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不断培育,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如冬季双花、一年四季开花的盆栽、特殊的切花和叶片上有黄色和白色斑点的单花和双花品种。

灌木,高0.3-3米;幼枝常为短毛,圆柱形,灰色。叶对生,革质,薄而似纸,至少有三个轮生叶,叶形多样,通常为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3-25厘米,宽1.5-8厘米。顶部呈锥形,突然变细或短而钝,基部呈楔形或短,两侧常无毛,顶部为亮绿色,底部为深色。侧脉8-15对,下面凸,上面平;叶柄长0.2-1厘米;托叶膜。花芳香,通常单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筒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纵向肋,萼檐管状,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生长持久;花冠白色或乳黄色,茶托状,高脚,颈疏生柔毛,冠窄圆柱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广布,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很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突起;花柱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突起,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光滑。

果实椭圆形,近球形,椭圆形或长方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直径1.2-2厘米,纵棱有5-9个翅,顶部宿存萼片长4厘米,宽6毫米;种子众多,扁平,近圆形,稍有棱角,长约3.5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3-7月,果期次年5-2月。

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省、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栽培于河北、陕西、甘肃;生于海拔10-1500米的沙漠、丘陵、山谷、山腰、溪涧灌木或森林。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太平洋岛屿和北美,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具体位置不详。

本种为盆景植物,名为“水横枝”;花大、美丽、芳香,广泛种植在园林中观赏。干果和成熟果实是常见的中药,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去氢氧栀子苷,又称京尼平苷、栀子苷、黄酮类栀子苷、山栀苷等。具有清热利尿、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散瘀的功效。叶、花、根也可以药用。栀子黄色素也可以从成熟果实中提取,民间用作染料,化妆品等行业用作天然着色剂原料。它还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没有合成色素的副作用,具有一定的医疗功效,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耐光、耐热、耐酸碱、无异味等特点,可广泛用于蛋糕、糖果、饮料等食品的着色。花可提取成芳香提取物,可用作各种花卉化妆品和肥皂香精的混合剂。本种在中国广泛种植,在中国占地20多万亩,其中湖南和江西省种植最多,栀子质量最好。

本种分布广泛,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导致其习性、叶子和果实的形状和大小有所不同。它的变异可分为两种:一种通常叫“栀子”,果实呈椭圆形或近球形,个头小;另一种通常被(原创版权www.isoyu.com)称为“栀子”,其果实为椭圆形或长方形且更大。据说前者适合入药,后者适合染色。根据叶、花、果的变异,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几个变种或变种。经过实地考察和全国各地大量标本观察,编者认为现在还是治疗这个物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