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的详细介绍

/ 0评 / 0

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黄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详情介绍。

地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详细介绍

多年生草本植物,黄体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细胞绒毛和腺毛。根茎新鲜时肉质发黄。在栽培条件下,直径可达5.5厘米,茎呈紫红色。

叶通常在茎的基部整合成莲座丛,向上强烈收缩成苞片,或在茎上逐渐收缩交替;叶片卵形到长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紫红色或紫红色,长2-13厘米,宽1-6厘米,边缘有不规则的轮齿或钝齿;基部逐渐变窄为柄,脉上下陷下凸起。

花的茎长0.5-3厘米,细而弯曲后上升,在茎的顶端略呈总状花序排列,或几乎全部散在茎上呈单叶腋生;花萼钟状,长1-1.5厘米,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有10条凸起的脉;萼齿5颗,呈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或多或少呈三角形,长0.5-0.6厘米,宽0.2-0.3厘米,前面2颗再次分裂,使萼齿总数达到7颗;花冠长3-4.5厘米;花冠管状弯曲,外紫红色,(还有其他品种,花黄色,叶背面绿色)多细胞长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钝或稍凹,内黄紫色,外紫红色,两面多细胞具长柔毛,长5-7毫米,宽4-10毫米;4枚雄蕊;药室呈长方形,长2.5 mm,宽1.5 mm,基部分叉,这样两个药室往往呈一条直线排列。卵巢年轻时有两个腔室,老了被膈肌撕裂,变成一个没有毛的腔室;花柱顶端扩展成两个片状柱头。

蒴果卵形到长卵形,长1-1.5厘米。开花结果期为4-7月。

栽培技术

地黄偏爱疏松肥沃的砂壤土,而红壤土、黄壤土或粘性较高的水稻土不适合种植。地黄是喜光植物,其种植地不宜靠近林缘或与高秆作物间作。当土壤温度为11 ~ 13℃时,发芽需要30 ~ 45天,25 ~ 28℃是发芽的最佳温度。如果土壤水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合适,种植一周后发芽,15 ~ 20天出土;砧木在8℃以下不能发芽。从种植到收获需要150 ~ 160天。

根茎繁殖

根茎繁殖是主要因素。种子繁殖主要用于培育新品种。种子用根来源于地黄露地反栽、窖藏和越冬,但反栽地黄产量和质量较高。

具体方法如下:7-8月,在当年春季种植的良种地黄田,选择健壮、无病的根茎,挖起折成4-5 cm短节,稍风干,按行距10-30 cm、株距5-10~30cm再植到足底肥充足的田里,适当除草追肥,雨后注意排水,第二年春季随挖随种。地黄的种植通常在日平均温度为18 ~ 21℃时最佳。比如北京在4月上旬和中旬,重庆在2月下旬到3月下旬,河南早春地黄在4月上旬和中旬;晚地黄(或麦茬地黄),5月初至6月初。种植时,每隔15 ~ 20厘米,在垄或畦上开沟33厘米,放入种子,种一节,覆土3 ~ 4厘米,压实后浇水。每垄种植2行,每块地种植3-4行;苗种满后,选择雨天补苗,播种后1个月左右均匀播种,每个穴留一个健康苗,收排前浅切2-3次,铲去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多余苗。

田疃管理

每次中耕后追肥一次,可施粪肥或饼肥。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使地面没有积水,芽出现时要随时拔除。

地黄种植时,不宜选择已种植棉花、芝麻、豆类、瓜类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想混,就选禾本科作物;地黄有“三怕”,即怕旱、怕涝、怕病虫害。由于根少,吸水能力差,稍干易枯萎;土壤水分过多,肉质根茎容易腐烂。因此,需要适当的灌溉。

虫害防治

斑枯病可选择抗病品种,清理花园,发病初期喷洒多种波尔多液。还有地黄枯萎病、大豆胞囊线虫病和环腐病。害虫为棉蜘蛛,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即可防治。蝴蝶幼时受敌百虫控制。

地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汇产品之一,远销香港、澳门、东南亚和日本。

药的

来源:玄参科生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挖掘,除去芦苇头、须根和沉淀物,供新鲜使用;或者将地黄慢慢烤至80%左右干燥。前者叫鲜地黄,后者叫生地黄。

加工:(熟地黄)(1)取干净的生地,用酒炖至酒完全吸收,取出晾干至皮粘液微干,切成厚块或块状,晾干。每100公斤地黄用黄酒30 ~ 50公斤。(2)取干净的生地黄,按蒸的方法蒸至黑润,取出,待80%左右干后,切成厚块或块状,晾干。

口感:鲜地黄:甘、苦、寒。地黄:甘寒。地黄:甜而温和。

归经:心、肝、肾归经。

适应症:地黄性凉、性甘、性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对阴虚血虚肾虚者食用颇有益处。此外,地黄还具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可用于治疗发热伤阴、舌红、皮疹、吐血、鼻衄、咽喉肿痛。

地黄: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用于发热、舌红烦渴、阴虚内热、骨蒸乏力、内热止渴、吐血出血、斑点皮疹。

地黄:滋阴养血,填精填髓。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止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出血、头晕耳鸣、头发早白。

用法用量:鲜地黄:12 ~ 30g。生地和熟地各9-15克。

贮藏:鲜地黄埋在沙中,防止冻结;生地黄应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防止发霉和蛀虫。

通用公式

(1)治疗伤寒、温病时,动物中宜汗无血者,以及鼻衄、血瘀、面黄、黑便、祛瘀者:犀角一两,生地八两,白芍三两,牡丹皮二两。将正确的四种口味切细,用九升水煮沸,分三份服用。(《千金方》西郊地黄汤)

⑵治疗夏季热脉亏虚所致的失眠、口渴、舌红,有时言语刺耳,眼常开或闭,或切不开:犀角三钱,五钱生田,一钱申远三钱,一钱朱叶欣,三钱麦冬三钱,二钱丹参,一钱黄连,五分银花三钱,二钱连翘。八杯水,煮三杯,一天三次。白舌滑,不能及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⑶治阳乘阴,致吐血出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均分。在地面上,球很大。每次服一粒,水煎。(《女方》四圣丸)

⑷吐血治疗:生地黄汁1升,川大黄1-2个(锉炒)。将药物混合,煎煮至半升,分两份,温服后服用。(“盛慧芳”)

(5)治肺损吐血:生地黄82(研汁),鹿角胶12(炒,磨到底)。前两种口味,用男生小便五次,青铜器煎,然后加入地黄汁和胶粉,打匀,煎至溶化,煮十次后服三份。(《生肌宗录》地黄饮)

(6)补虚清热,消痈痔疾:生地黄要捣压三遍,取汁到底。青铜器上的汤要无盖煮,使人气馁,要减半。拿出来的时候要拧布去掉粗块和泥秽,煎的顺序要像馕,酒要小到三天。(《千金方》地黄剑)

(7)治劳、骨瘦、蒸、昼夜寒热、咳嗽吐血:生地黄汁合并。熬米粥,搅熟人的地黄汁,空着吃。(《食药镜》)

(8)产后虚脱治疗期间,出血未停,心神不安:生地黄汁半盏小灯,益母草半盏小灯。吃药,加一小杯酒,煎三五沸,分三份,勤服。(盛慧芳黄酒)

(原创版权www.isoyu.com)⑼解渴:生地黄3公斤(切细),生姜半公斤(切细),生麦冬2公斤(断肠)。前三种口味在石臼中捣碎,将生布拧成自然米,文火煮,存放在磁盒中,每份一勺,用温汤融化,不分时间。(《圣集总录》地黄简)

⑽跌马断手断脚治疗,剧烈疼痛:生地黄1公斤,生姜4/2。将粉末打碎,用一磅更烂的炒一下,趁热用布包好伤口。感冒容易,先止痛,再固定骨头。(《简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