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彝族史的神秘面纱

/ 0评 / 0

究竟彝族是怎么来的?经历了哪些年代的促成?下面我们金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原创www.isoyu.com版权)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古羌族与土著部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67000年,生活在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八方发展,其中一人向祖国西南游去。3000多年前,游向西南的古羌人在祖国西南地区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支”,即史书上经常出现的所谓的“夷”、“青羌”、“武”、“昆”、“老浸”、“莫莫”,古羌人游向西南时,西南地区有两个古老的民族——白濮族和百越族。古羌人去了西南后,得知白濮和百越长期在一起生活并相互融合,吸收了南方的白濮和百越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汾(普)的融合发展为辽人的融合。汉代至六朝,滇东、黔西、川南的主要居民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夷人,有时与夷、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中出现了巫蛮和白蛮的分化。乌蛮是昆明部落发展起来的,白蛮主要由隋、普等民族组成,并与其他民族融合。

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中,彝族先民曾经覆盖了滇、川、黔三省的心脏地带和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区域应该是三省广阔的连片地区。

彝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长期保持着蓄奴制。公元前2世纪及之前的西汉时期,彝族先民社会已经出现了游牧部落和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一批齐帅、在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表明昆人部落在征服普人部落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从原始部落向蓄奴制的过渡。

20世纪30年代,蒙赵奢统一了六肇,云南彝族、白族先民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统治范围达到现在的滇东、黔西、川南,基本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天府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崩溃并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的消亡。宋朝300多年来,戎(宜宾)、鲁()、李(汉源)彝族先民在宋朝与大理政权的争斗中,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与之相适应,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局面。

以上是为了揭示彝族的历史?希望对你介绍《易史概论》的相关内容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