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学家(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历史学家)

/ 0评 / 0

中国历史学家(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历史学家)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建、发展与运用付出尽力的知识分子。以历史为自己学术研讨对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该范畴颇有威信的人士。

1、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护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奋发持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懂得风气,采集风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以为是中国史书的范例,该书记录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代表作品:《史记》。

2、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录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形问题争辩不休、众说纷纷。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开创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纪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载了不少西周、春秋的主要史事,保留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活泼,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喜好和研究。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代表作品:《左传》。

3、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东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生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有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主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首创了京都赋的典范,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纂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代表作品:《汉书》。

(原创www.isoyu.com版权)4、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百思特网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有名史学家。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停止了决裂局势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全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决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代表作品:《三国志》。

5、范晔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干横溢,史学造诣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构造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代表作品:《后汉书》。

6、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端担负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代表作品:《史通》。

7、杜佑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创建史书编辑的新体裁,首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杜佑博览古今典籍及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耗时三十六年,百思特网撰成《通典》二百卷,并以说、议、评、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意,以示劝诫。《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年),记述了远古黄帝时代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

代表作品:《通典》。

8、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光主持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和、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恳。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夸,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范例,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重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代表作品:《资治通鉴》。

9、章学诚

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出色史学家和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浙东史学殿军”之誉。章学诚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撰著于车尘马足之间”。曾先后主修《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百思特网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书,创建了一套完全的修志义例。并用终生精神撰写了《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等论著,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其《文史通义》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齐名,并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代表作品:《文史通义》。

10、马端临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右丞相马廷鸾之子,宋元之际有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求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底本,完成明备精力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硕,内容充实,评论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