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书(怎么看书,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 0评 / 0

你有阅读的习惯吗?很多人喜欢阅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阅读中得到思维或能力的提升。有些书是用来自娱自乐的,有些书是用来开阔眼界的,有些书是用来更新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的。所以,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不是“读完”,而是在书中获取一些有用的养分。因为2021-09-28 碎片化的阅读

你有阅读的习惯吗?

很多人喜欢阅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阅读中得到思维或能力的提升。

有些书是用来自娱自乐的,有些书是用来开阔眼界的,有些书是用来更新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的。

所以,读这样一本书的目的不是“读完”,而是在书中获取一些有用的养分。

如今碎片化阅读造成的阅读习惯,导致很多人不管看什么书都“擦肩而过”,什么都没留下。久而久之,他们读了很多百特的书,但还是觉得学不到什么。

一般来说,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如果有一本书放在我们面前,这本书展现的是显性知识,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书中现有的内容是什么。

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彻底理解之后,才能用语言理解的知识。有些经历是心照不宣的知识,因为我们无法很好地表达给别人。

但是,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有一些我们已经掌握或暂时没有掌握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掌握它们。

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有了四种不同的阅读目的。

1.你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阅读是一种重温;

2.你知道你没有掌握的东西,阅读是一种学习;

3.你不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阅读是一种启发;

4、你不知道自己应该掌握什么,读书是一种收获;

所以,我们读书,就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书本上辨别出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学习自己还没有掌握的东西,然后唤醒自己不知道但已经知道的东西,最后找到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

这个过程就是把显性知识放入我们的头脑,然后学习和思考显性知识,实现对我们有用的隐性知识,并转化为对我们有用的显性知识,直到这个知识最终提高我们的思维认知和自我能力。

然而,由于个人投入的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

为什么看完书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什么都没留下的原因是他们注重记忆书中的显性知识。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使用这种生硬的记忆。因为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的大脑经常使用“工作记忆”。工作记忆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在(www.isoyu.com原创版权)大脑中主动存储信息,用于后续行动。但是它的局限性是有限的存储容量和衰减的保真度。

当我们和别人聊天时,我们可以如此流畅地连接上下文,也就是工作记忆在起作用。我们会“记住”对方最后一句说了什么,然后给出相应的答案。一旦脱离这种环境,这种工作记忆就会迅速衰退。想一想,就算是和朋友聊过之后,你到底还记得对方在什么时间说了什么吗?

答案显而易见。

你只能记住你朋友大概说了什么话(记忆容量有限),而这些话只有相似的意思,却未必能一个字一个字准确地重复你朋友说的话(保真度消退)。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交替使用,但这种记忆与长时记忆完全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在阅读的时候盲目地记忆知识,却不能通过工作记忆把所学转化为长期记忆,那么我们的书就完了,什么也学不到。

因此,试图以碎片化的方式学习知识无异于杯水车薪,徒劳无功。

那么,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如何通过看书来获得收获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只分享我是如何读一本书的,这本书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但旨在激励每个人。

我把这种阅读方法称为“3211”法则。

什么是“3211”规则?

这个规则是为了让你容易记住这个过程的名字。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叫它不喜欢!

“3211”是四种阅读行为的总称。这个规律就是我读书时通过书本上的“写作形式”学习的思维过程。

具体来说,“3211”分别指:

第三,有三个问题。针对书中存在但未被完全理解的观点,提出三个问题(一般是什么、如何、为什么,但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在书内或书外寻找答案来回答问题。这一步是培养独立思考。作者可以逻辑地回答你的问题,如果你同意就接受,如果你不同意就批判性地阅读,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是两个具体的案例可以说明文章的观点。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一个是书中给出的已有例子,一个是与自己亲身经历相关的例子。

首先是总结。把你通过前两个行为学到的东西总结成一个知识点,然后把这个知识点记录下来。

最后一个“一”是一个动作。根据获得的知识,用具体行动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通过应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通过这个过程,你的短期记忆会转化为长期记忆。如果你总能把这些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你就很难忘记它。

接下来,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这个规则来阅读。

“3211”规则的应用

以下文章摘自乌尔里希·博瑟的《有效学习》。我将使用这个规则作为一个简单的例子,看看如何阅读这一段。

如下:

专业知识在应用中不断深化

学习,尤其是一种丰富的学习形式,是知识的扩展和专业领域的拓展过程。在这个学习活动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这反映了长期记忆的本质。至于长期记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还是用路网来比喻。基于熟悉的路网,我们选择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街道,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有哪些路口,那么我们就会对这条路有更深的记忆。用认知科学家的话来说,这种行为就是在之前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全面的认知水平。

以概括为例,概括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思想的行为。学习活动促使我们问自己:什么是重要的?我们如何用其他方式表达这个想法?这种思维对于非最佳网络非常重要。总结核心思想,其实就是把这个思想应用到,把这个思想应用到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场景中。这种问自己的方式非常有效。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整合方式是积极思维活动的另一种形式。比如看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想把这篇文章的要点告诉朋友,这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你从文章中获得更多。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打算写一封电子邮件,详细说明你对最近在网飞看到的一部纪录片的看法,那么你需要回忆和描述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你需要把它写得非常透彻。研究表明,通过这样的行为,你会对纪录片和电影的主题形成更丰富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适用“3211”规则的第一步是根据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提出三个问题。

本文的观点是“专业知识在应用中深化”。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先思考它的意义,但千万不要指望文科生有最好的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的含义,我们应该围绕它提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为什么专业知识在应用中深化?

2.如何通过应用加深我们的知识?

3.为什么这个应用有效?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你应该带着问题阅读下面的内容。

回答第一个问题,文章的第二段给出了答案,就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就像在熟悉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然后知道这条路通向哪里,穿过哪里。而应用是一种新的方式。通过应用加深所学知识。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文章给出了一种问自己的一般方法,把你学到的东西告诉你的朋友,并通过写电子邮件记住你看到的东西。

至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这些做法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可以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当你完成了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找到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一步的作用是通过文章实例,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思维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也是书外读书的感觉。

既然你已经在完成第一步的过程中找到了书中已有的例子,那么你也应该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

针对文章中“适用”的观点,我理解这种做法其实和“费曼定律”是一样的有异同。

同样的事情,就是在你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把你所学的知识重复给别人听,让别人也能理解这些知识;如果不能顺利复述,或者别人听不懂,说明你还没有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需要重新学习。当然,我把学到的东西写下来,摊开来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有了以上的理解,很容易在第三步总结这个知识点,也就是通过应用加深所学的知识。对于这个观点,现在你已经理解了背后的逻辑,积累了相关的具体案例。

最后一步是在现实生活中以这种方式应用知识点。看完一篇文章,真的把学到的东西复述给朋友听;或者把这些知识写成总结文章,等看完之后的感受。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应用,而不是读完就把知识放在一边。

每本书不仅有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串联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在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从而把它变成我们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是“原始知识”,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能力。

这条“3211”规则,在阅读过程中应用时,显得繁琐。其实只要你熟练,这些步骤都可以整合。有了这个过程,你就能更好地掌握你不知道的显性知识,学习你还不知道的隐性知识,把这两类知识的理解范围扩大到我们知道的层面。

虽然肯定比碎片化阅读要花更多的时间,但绝对值得。此外,我认为我们应该每天留出一些特殊的时间来阅读。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专注于阅读和学习,其他什么也不做。

之后,把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就像我上图那样。当你记不住的时候,拿起这些地图看着就能瞬间回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