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 0评 / 0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3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方读书勤恳。

【语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神,把《易》全体读了一遍,根本上懂得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控制了它的根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力、本质有了透辟的懂得。在这以后,为了深刻研讨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授,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应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田地,孔子还谦逊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整控制《易》的文与质了。”

2、墨守陈规

【释义】 原意是墨子保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比方执拗守旧,不思改造进取。

【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认为准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意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犯战斗(非攻)。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方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懂得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懂得——那就是把我杀掉!他认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抢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正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盘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吻,无奈地说:“好吧,我们撤消攻打宋国的筹划。”这时墨子才带着成功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矩称为“墨守陈规”,后来表现思想保守,保持按老规则办事,不肯转变。

3、病入膏肓

【释义】古代以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处所。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水平。也比方事态严重;无法抢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左传 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人物】春秋时代,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超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超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处所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恐怖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方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率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方法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超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4、鸡犬升天

【释义】比方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 卷四 刘安》记录;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汉时代,有位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百思特网的封位为淮南王,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发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恳激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办法传授给他,并告知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忠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认为身材轻巧,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材轻飘飘的,低头一看,本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蜂拥之中,慢慢的就消逝了。

5、高山流水

【释义】比方知己或知音。也比方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时代,俞伯牙善于于弹奏琴弦,钟子期善于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本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邻近躲雨凝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召唤,便又持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寻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整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工夫实在是太高超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整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逝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6、口蜜腹剑

【释义】嘴里说得动人;心里却计算着坏主张。形容嘴甜心狠。

【语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格,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能力比他强、名誉比他高的人,势力位置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腕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挤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谀逢承的本事。他竭力姑息玄宗,并且采取种种手段,谄谀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亲信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撑,以便保住自己的位置。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气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人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情非常阴险狡诈,常常暗中害人。

7、风声鹤唳

【释义】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惶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房玄龄等《晋书 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认为王师已至。”

【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以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克服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动员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稍向后退,遭秦军众将领谢绝。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决议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认为前方打了败仗,慌百思特网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迅速渡河杀敌。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认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成功。

8、泰山北斗

【释义】比方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著造诣为众人所敬佩的人。

【语出】《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人物】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于写古文,逝世后他的文章广为传播,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佩他。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现对这位文学家的推重、敬佩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造诣卓著,在社会上著名望、有影响的人。

9、破釜沉舟

【释义】比方战役到底。

【语出】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人物】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抄。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济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部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逝世战,没有一点后退的盘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抄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鏖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10、东窗事发

【释义】现泛指诡计败露或机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人物】宋代大奸臣秦桧(字会之,今江苏南京人),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豪杰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迟疑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迟疑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讨。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逝世。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音m q Xi,今河南原阳人),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11、程门立雪

【释义】旧指学生恭顺受教。比方尊师。

【语出】《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为了丰硕自已的学问,毅然废弃了高官厚禄,就学于洛阳有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逝世后,又将杨时推举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要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奉劝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挡住了。直到程颐一觉悟来,才赫然发明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激动,更加尽心努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体学问。

12、司空见惯

【释义】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认为平庸;后比方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唐代孟棨《本领诗 情绪》:“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人物】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精彩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纵不羁的性情,在京中受人排斥,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敬慕刘禹锡的著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认为奇异了。

13、梦笔生花

【释义】形容文章写得很精彩。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人物】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有名文学家、散文家,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被贬,来到浦城当吴兴县令(南北朝时浦城县叫吴兴,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辖区)。据传,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

和 “梦笔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颜色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14、力透纸背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方文学作品立意深入或描绘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人物】唐朝的颜真卿,南宋的陆游。他们既是书法家,也是有名的将领。颜真卿不仅有坚强的性情,他写的字也雄壮刚健,挺立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入。当时的人们都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胜利之极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清代诗人赵翼说:陆游的诗才干豪键,意境清爽。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审,所写出来的东西,语句精炼,力透纸背。

与力透纸背成语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意思是,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办祭祀大典,改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方剖析问题很深入。

15、成竹在胸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方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挺遂。”

【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有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重视体验,主意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巨匠”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累赘过重,上书朝廷铲除“榷茶法”中弊病,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看重教导事业,受到百姓拥护。文同善诗文书画,尤善于画墨竹。画竹的高明技艺起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细心视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16、赤膊上阵

【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结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输赢。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输赢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17、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豪杰战逝世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势。

【语出】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人物】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青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抗外族侵犯。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资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心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要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逝世在战场。

18、黄袍加身

【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代,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控制兵权。

周世宗柴荣逝世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牟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谋划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事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办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疆送来的紧迫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结合,出兵攻打后周边疆。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御。当天晚上,大军到了分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集合在一起,悄悄磋商。有人说:“现在皇上年事那么小,我们拼逝世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绩,倒不如现在就拥戴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资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预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代,宣布停止。

19、洛阳纸贵

【释义】形容写文章、著作普遍传播。盛行一时。

【语出】《晋书 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人物】晋代文学家左思用一年的时光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干,为他成为出色的文学家奠定了基本。这以后他又筹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构造、语言诸方面都到达必定程度,他潜心研讨,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普遍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创造印刷术,爱好《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缮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光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20、背水一战

【释义】表现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逝世战;不可败。”

【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埋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逝世奋战。这时埋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逝世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录的呀。”

21、闻鸡起舞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方抓紧时光不懈尽力。

【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 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究竟豪杰得。”

【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普遍浏览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硕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尽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负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 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赞成。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度的欲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施展了他的文才武略。

22、初出茅庐

【释义】后比方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认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讨,诸葛亮 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端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潜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军队,看到起火,快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潜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嘱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信服的五体投地。

23、完璧归赵

【释义】比方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现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忧秦国自恃壮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告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敬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必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24、退避三舍

【释义】比方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躲避或妥协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以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爱。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产生战斗,我必定命令部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部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部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认为对方畏惧了,马上追击。晋军应用楚军自满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成功。

25、乐不思蜀

【释义】比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人物】三国时代,刘备占领蜀地,树立蜀国。他逝世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能力的大臣逝世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支配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消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惦念蜀国。人们依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26、指鹿为马

【释义】比方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计算着要夺取皇位。可朝中大臣百思特网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方法,预备试一试自己的威望,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答复:“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派的人,保持以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腕把那些不服从自己的正派大臣纷纭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27、画龙点睛

【释义】比方在症结处所简明简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活泼传神。

【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认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豪杰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睛。”

【人物】张僧繇是梁朝有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涌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明这两条龙都没有眼 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答复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必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刹那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28、入木三分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 中最有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 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29、讳疾忌医

【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方掩盖缺陷,不愿纠正。

【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限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 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认为很奇异,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方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刻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30、多多益善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预备谋反。于是,他采取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预备巡游云梦 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拘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念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能力,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答复。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愉快:“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戮了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