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 0评 / 0

菊花是中国名花,因其品种繁多,色彩鲜艳,用途广泛,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有药用和食用价值,深受大众喜爱。但是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如果管理不善,发生病虫危害,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现将菊花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介绍如下。

首先,生锈

铁锈包括黑锈、白锈、褐锈等。,所有这些都是通过孢子传播的,在气候潮湿时容易生病。最早出现在7月初,9月份开始严重。

锈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和茎,尤其是叶。黑锈病是最常见的锈病之一。起初,叶子表面出现小而苍白的斑点,逐渐扩大成略圆的突起。很快,树叶背面的表皮破裂,产生一堆堆橙黄色的粉末,随风飞走,四处蔓延。后来叶片上出现了黑色椭圆形斑点,叶片背面表皮破裂后出现黑色粉末。在严重的情况下,整株植物从下往上被感染,导致叶子干枯。白锈叶表面有灰白色的圆形斑点,逐渐变干变成红棕色,最后变成深棕色。严重的话菊花会死,比黑锈病还严重。褐色锈叶密被淡褐色或橙黄色的小斑点覆盖,产生黄色的叶子。

锈病是菊花的常见病害,其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是竹荪引起的,黑锈是竹荪引起的。病原体一般在植物新芽中越冬,随着菊花幼苗的繁殖而传播,通过风、雨、虫等传播。病原体喜欢寒冷,不耐高温。首次出现在6-7月,9-12月出现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感(原创版权www.isoyu.com)染。温暖潮湿的季节有利于疾病的发生。它们最容易发生在湿度高、光照充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的条件下,发生在寒冷、多雨、温暖的昼夜、潮湿的天气。

栽培管理不善,通风透光条件差,低洼地区排水不畅,土壤缺肥或氮肥过多,空气湿度大等。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通风不良、透光不良、土壤板结、排水不畅、氮肥施用过量、缺肥、连作多年等。

预防和控制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雌株繁殖时应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条可防止带菌插条繁殖;(3)加强培育和管理。如果土壤湿度大,地下水位高,要注意挖沟排水,盆栽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灌水。避免密植,加强通风透光,控制肥水,防止土壤过湿。雨天应排干田间积水,避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在氮、磷、钾合理配合的基础上,适量施用磷钾肥可以提高菊花的抗病性。消毒后的新土应作为耕地,避免连作。田间种植的菊花,9-11月病害严重,雨天多,空气湿度大,年复一年种植后容易生病。要注意加强通风,排水减湿,增加光照;(4)控制疾病传播。一旦发现病叶、病枝,应及时切断,并可清除上述病原体,防止病菌传播。开花后,应彻底清除病株叶片,集中焚烧,消除传染源;(5)早春发芽前,喷洒博美3-4度石灰硫磺混合物。每隔7-10天喷洒80%代森锰锌500次、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次、20%萎凋乳油400次、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次、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次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次,交替使用。

二、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和茎,受损叶为白色粉状斑点,从点状到片状像霜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叶子变形,停止生长,植物枯萎。

这种疾病是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在8月至9月至冬季被真菌感染。发病初期出现小白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上长出白色粉末,导致叶片卷曲,枝条畸形,花少而小,甚至全株死亡。病情严重时,在叶片和花蕾上可发现灰白色菌丝,像一层霜,使小枝和叶片收缩变形,严重影响观赏效果。尤其是温室栽培时,病害传播迅速。

这种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高、光照较少、通风不畅、昼夜温差在10℃左右时最易感染。

预防和控制方法

(1)注意通风透光,行距不宜过密,土壤湿度不宜过高;(2)去除早期病叶并焚烧;(3)喷洒多菌灵、800-1000倍50%可湿性硫菌灵溶液、200倍二硝酸酯类粉剂溶液、1000倍50%阿莫巴姆溶液或0.2-0.5%石灰-硫磺混合物,每周1次,共4-5次。

第三,灰色模具

灰霉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茎、花。叶片受损时,叶片边缘呈褐色斑点,表面略呈圆形波纹状。叶柄和花柄先软化,然后外皮腐烂。花受损,影响种子成熟。高温多雨,氮肥施用过量,种植过密,土壤质地过重,都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预防和控制方法

(1)客土种植。病原体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无论是种植在花园还是盆栽,土壤都要求是没有病原体的新土;(2)发现病叶和病重植物应及时清除、焚烧或深埋,防止疾病传播;(3)新种植的菊花可在种植前用65%代森锌的300倍溶液浸泡10-15分钟;(4)注意栽培管理,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不偏不倚施氮肥,雨季注意开沟,严格防土灌;(5)发病初期可喷洒石灰-硫磺混合物、代森锌、多菌灵等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