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是什么意思(中国第一俚语“NB”一词的由来与演变)

/ 0评 / 0

nb是什么意思(中国第一俚语“NB”一词的由来与演变)

几乎全国人民都在家无聊着。

我也一样,就扯个更无聊的闲篇儿。

想写这一篇,是因为翻出一本清末同期、日本明治年间印的汉文古籍《方言藻》,如图。

《方言藻》是一本中国人撰写的、较为罕见的专门研究“方言俚语入典雅诗赋”的集子。

这本书在中国不容易找到了,但是日本印过它,使我们得见这本奇书。

我想,既然古人可以研究诗赋中的俚语,既然今人可以撰写“呵呵”一词的论文,那么,现在闲坐家中,为什么不能说一说世界周知的中国第一俚语“NB”一词的由来呢?

这个话题听起来是挺扯的。

可是人生本无意义,绝大多数的意义,可不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扯出来的么。

关于“NB”一词的由来,有多种传闻。

初来中国的外国人,不明所以,往往虚心请教,同样不明所以的中国友人,就按照直接的理解开始乱猜,结果以讹传讹,把语言文字演化的真相给掩盖了。

甚至有人追溯到清朝,说NB一词,是慈禧太后接见外国使者时不懂外语,闹出笑话,结果诞生了这个词。

也有人说是西方的股市“牛市”一词,在中国的俚语化。

以上这些都是乱猜,不符合历史事实。

为了避免百思特网真相被历史湮灭,理清一条俚语形成的真实脉络,特撰此文,严肃地讲一讲“NB”一词的历史演化过程。

01第一步 杀猪的流程

要了解NB一词的起源,首先要讲一讲:猪是怎么杀的?

现在比较人道了,工厂里杀猪直接用电击,让猪走得比较有尊严。以前,在民间不是这样。

我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多次过年杀猪,流程如下:

一群壮汉围捕,先把猪捉住,捆起来。

猪被杀前是有预感的,所以嚎得震天响,可是没用。两条前腿捆起,两条后腿捆起。大粗木棍穿起来,壮汉们就可以抬起猪,扔进已经烧沸的巨大水锅里,活活烫死。

真的很同情那只猪啊!大概一两分钟,猪就没动静了。

然后,把猪架出锅来,放地上。在宰之前,需要刮净猪毛。

可是,这时猪肚子虽然很胖,却是软的,毛就没法刮净。所以,这里就有了杀猪过程中,最富有技术含量的一个环节一一吹猪!

就是把猪的肚皮吹鼓,吹圆!

吹猪不是谁都能干的,第一要会切口,第二肺活量和力气要大。

在农村,这是很了不起的工种。

吹猪是吹哪里呢?请勿臆想!

准确的位置,是在猪蹄附近切口,伸进管子,吹猪人士紧握切口处,百思特网防止漏气,像吹气球一样,一口气接一口气地,把猪肚皮慢慢吹成了圆滚滚。

我也不懂为什么在猪脚附近切口,就能把全猪吹圆。不明觉厉,只是如实介绍。

吹猪成功之后,其他环节就不用介绍了。

这是“NB"一词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源头一一吹猪皮!

02第二步 吹牛皮

上面说了,吹猪皮是很难的,非常人所能胜任。

所以,有那种喜欢说大话的人,民间就称之为“吹牛皮”。

因为吹猪皮已经很难了,所以吹牛皮是不可能达成的,只是用来比喻说大话。

03第三步 谐音的演化

俚语么,当然在流传中,会加上粗俗的色彩。

这样,吹牛皮就被说成了“吹NB”。并衍生出“看见骆驼不吹牛”等N代俗语。

04第四步 更丰富的演化

俚语一旦被城乡大众广泛接受,就开始更丰富的演化。

比如,进而演化成“NB”一词,比喻某人或某事“很厉害”。进一步省略化之后,“牛”这个单字,反而变成了举国通用、男女共赏的公众用字,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

“傻叉”一词,本来有独立的历史出处。可是后来竟与“NB”一词相遇,成了相对称的反义词,结果公众竟以为二词同源,其实只是偶遇。

语言是活的东西,是为了交流需求而演化。多年前,报刊经常出现反对网络语言的声音,说(原创www.isoyu.com版权)这不规范,要摒弃。其实反对无效,人民群众用多了,连辞典都要跟着改。

再如“空穴来风”一词,今多用作“毫无根据”的同义词,其实它的本来含义恰恰相反,是指一件事“并非毫无根据”、“墙有空穴才透风”的意思。

可是绝大部分人都用错之后,辞典就要依据约定俗成。

结果,很有意思,在辞典中,“空穴来风”一词,就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词义。

我猜想,将来辞典再修订,都有可能把原来的词义删掉了。

同义谐音的现象,也存在于一些中英文的词语之间。不一一列举了,有人在网上已经公布了上百个。

这中间很可能隐藏了人类百思特网发展中许多曾经存在但2021-09-28 却未知的环节和联系。

这就如同“杀猪”和“真牛”这两个词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是很多的中间环节被隐藏了。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类之间的关联,探究起来就是这么有趣。

又比如,历史学家说了,日本人不全是徐福团队的后代,但是,徐福团队在秦始皇时期确实到了日本,并且他们的后人在日本繁衍至今。

还有,这一波疫情,难得日本捐赠的物资包装箱上还有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莫不是友好邻邦想起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