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葫芦丝是一种什么乐器

/ 0评 / 0

云南葫芦丝,是梁河傣、德昂、阿昌人民使用的一种舌簧乐器,功能为男青年向女青年传情达意,倾吐爱慕之情。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说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孟阳河岸边爆发了山洪。勇敢的戴晓布毛拿起一个大葫芦,冒着汹涌的海浪去救自己的心上人。佛陀被他坚定不移的爱所感动。他把竹筒插入金葫芦,交给勇敢的小不点毛,小不点毛接过金葫芦,立即吹了出去

忽然,风平浪静,百花齐放,洋洋得意的孔雀得到了祝福。从此,瓜丝由梁河县蒙阳傣族传下来,梁河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纷纷向其学习,先后扩展到整个德宏等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葫芦丝是两河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从古至今使用的一种芦苇乐器。其结构仍保留了古代乐器的特点,演奏方法为自然通风或循环通风。第五音程使用循环换气法可以连续发射,音色优美柔和醇厚委婉传神。在月夜的竹林里或戴竹楼里,能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吹出的颤音如抖丝般优雅柔和。

葫芦丝的傣名是“喀郎道”(德语“瓜格堡”,阿昌语“派勒翁”),意思是用葫芦丝做的乐器。翻译成中文,一度被称为“葫芦笙”、“葫芦箫”。因为它既不同于鲁生,又不同于哈尼族的萧(萧无春),文艺工作者将其命名为葫芦丝。还有一种说法是,解放初期,有些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听傣族人讲不准确的汉语,把“笙”误认为“丝”。相关专家考证称其为“葫芦丝”,但并不常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瓜丝”的名称就被人们习惯性地确立,并得到了龚、、齐德全等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

葫芦丝属于芦管中的乐器。常见的葫芦丝是由一个葫芦作为谐振腔,三根竹筒组成。插在葫芦里的竹筒一端有一根芦苇。中间的竹筒是主管,两边是附管,主管上有七个音孔(上六个,下一个)。辅管没有音孔,只能发出固定的声音,可以作为和声来丰富表现力。大部分曲调深情委婉。

葫芦丝漂亮,友善,略带鼻音,节奏忧郁。古人云“彩(www.isoyu.com原创版权)云南绝风韵,声无止境三日”,葫芦丝善于表达温柔细腻的感情,给人一种朦胧忧郁的美感。因其发音如抖丝般优雅柔和,故得名“葫芦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巴乌是流行于我国西南边陲哈尼族和彝族中的一种由弹簧和振动演奏的乐器。外观类似长笛,经常作为独奏自娱自乐。富有民族特色,但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