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人(田园诗祖陶渊明的故事)

/ 0评 / 0

田园诗人(田园诗祖陶渊明的故事)

九江市柴桑区十大名人之一田园诗祖陶渊明故事

九江孝树文化传媒搜集整顿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名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从军、镇军从军、彭泽县令等职。晋宋出色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学大师。相干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陶潜得酒

民俗的来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气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纭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气合流,发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爽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主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有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奥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爱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热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陶渊明生涯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烂,也有高洁的品德,正和菊花的精力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欣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爱好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认为遣。然而菊花究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3.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著的军事能力,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劳,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慧聪颖,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百思特网,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情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点,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百思特网论语》百思特网。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追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涯。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保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期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树立功劳,成为国度栋梁的事例来鼓励自己,暗自奋发,尽力学习。每日凌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4.彭泽挂印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这里水网浓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土地肥沃,非常合适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硕,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涯也较为安宁。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端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二天时光就可抵达上京里邻近的内河渡口;依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三百亩公田收支的安排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保持家里生涯。同时,凭他的能力,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迟疑满志,信念十足的。他向往自己到了彭泽县,必定要体恤民情,爱惜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涯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施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涌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累赘大大增长,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匿人口情形严重,涌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累赘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形,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处所官员,有的不深刻民间探访民情,对其中内幕不甚懂得,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重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其无法清查,或应用家族中有人在州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负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见何泰,率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撼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光就清查出被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告从次年开端,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本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纭赞赏新县令的贤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应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察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恶贪婪著名远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查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惰,是何道理?目前国度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不理政事,朝廷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毕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来,他不过是借题施展,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逝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悲痛。他回忆白天所产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以来自己所寻求的归隐田园的欲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决心,随即嘱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整理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5.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爱好官场上的习惯,而把重要精神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年青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愉快的处所,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漫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境是高兴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纵情阅读,百读不厌。

所以,他的思想十离开阔,看法也高超。周围人都信服他。

陶渊明还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就是他自己。在文章中他把自己的生涯和幻想写得自由自在极了。后来人们也都叫他“五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