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食狮史(奇葩又费解的《施氏食狮史》)

/ 0评 / 0

施氏食狮史(奇葩又费解的《施氏食狮史》)

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巨匠赵元任先生用同音异形的汉字写了一段小故事,该短文共计90余字,每个字都读作“shi”,读后让人费解但发人深省。该短文名为《施氏食狮史》,全文内容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去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手写体《施氏食狮史》

这篇游戏性的短文读起来实在拗口,不见文字只听其音我们便认为满口是“shi”啊,可以说不见文字无人能懂。为了让大家能够有点耐烦又能心平气和地浏览下去,我们还是把原文加以注音,并把翻译放置于下:

《施(sh)氏(sh)食(sh)狮(sh)史(sh)》:石(sh)室(sh)诗(sh)士(sh)施(sh)氏(sh),嗜(sh)食(sh)狮(sh),誓(sh)食(sh)十(sh)狮(sh)。适(sh)施(sh)氏(sh)时(sh)时(sh)适(sh)视(sh)狮(sh)。十(sh)时(sh),适(sh)十(sh)狮(sh)适(sh)市(sh)。是(sh)时(sh),适(sh)施(sh)氏(sh)适(sh)市(sh)。氏(sh)视(sh)是(sh)十(sh)狮(sh),恃(sh)矢(sh)势(sh),使(sh)是(sh)十(sh)狮(sh)逝(sh)世(sh)。氏(sh)拾(sh)是(sh)十狮(sh)尸(sh),适(sh)石(sh)室(sh)。石(sh)室(sh)湿(sh),氏(sh)使(sh)侍(sh)拭(sh)石(sh)室(sh)。石(sh)室(sh)拭(sh),氏(sh)始(sh)试(sh)食(sh)是(sh)十(sh)狮(sh)尸(sh)。食(sh)时(sh),始(sh)识(sh)是(sh)十(sh)狮(sh)尸(sh),实(sh)十(sh)石(sh)狮(sh)尸(sh)。试(sh)释(sh)是(sh)事(sh)。

加注完拼音顿时认为天旋地转,不禁惊叹于汉字的博大精湛与汉语音节的“稀缺”。值得一提的是,该段奇葩怪僻、佶屈聱牙的文字在1960年还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以此证明中国语言之特百思特网点。读音明白之后,我们再用正常的话语看看赵先生这段文字的意思吧:(www.isoyu.com原创版权)

有位姓施的诗人住在石屋子里。他特殊爱好吃狮子,起誓要吃十头狮子。施氏常常到集市上看狮子。十点钟,恰好有十头狮子来到了集市,这时姓施的也来到集市了。他看到这十头狮子,就拉上箭把它们都射逝世了。然后拖回到石屋里。但是石屋很潮湿,施氏令仆人擦干石室。石室擦干后,施氏开端尝试吃这石头狮子的尸体。吃的时候才发明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实际上是十头石狮子的尸体。请您试着说明一下这件怪事吧。

赵先生这段异形同音字小故事,可以说给我们上了阅后毕生难忘的一课。这种文字游戏把我百思特网们搞得云山雾罩,听后不知所云,只有亲眼阅之方知其意。其实该篇小短文带给我们的更多的还是关于汉字和拼百思特网音的反思。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现象是比拟常见的。这是因为汉语中的音节是有限的,普通话中大概有1200多个带调音节,可是汉语中常用的和不太常用但却常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中被应用的汉字少说也有七八千个,也就是说有七八千个常用音节。如果再加上其他不太常用的汉字,总数目就到达几万个了。这么多汉字要用这1200个音节去分担,想不同音则是妄图了。

表音文字如果音节少,则很容易造成语义凌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恰好填补了音节少的缺失。我们之所以明确《施氏食狮史》其中的寓意正是源于汉字字形壮大的别义功效。

赵元任作《施氏食狮史》的真实意图

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问世后,很多人都以此作为否认和回击汉字拼音化的证据,以为这是回击拼音化再好不过的例证了。其实,这是完整误会了赵元任的本意,他是倡导汉字拼音化的。让人认为幽默的是,赵元任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反杀”。

当初,赵元任作《施氏食狮史》为了解释古汉语中的不少单音词在古代可能不同音,但是到了现代相当大一部分变成了同音字。如果只是听声音则很难分辩同音字的意义,这个短文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赵元任并没有以此反对汉字拼音化的意思,相反他很支撑汉字的拼音化。他是设计“国语罗马字”的重要负责人,也是起初最热衷于走汉字拼音化途径的代表之一。

在“五四”新文化活动时代,赵元任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赵元任间接地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新文化活动前夕,美国的中国学生会成立了一个“文学科学研讨部”,胡适找到赵元任磋商研讨所属分部的年度讨论话题——“中国文字的问题”。当时赵元任自己负责的论文主题便是“吾国文字能否采取字母制,及其进行办法”,后来赵元任认为一篇论文还不够支撑自己的观点,于是就持续写了几篇论文,以支撑自己主意汉语采取拼音文字的观点。

而后,胡适和赵元任牵头的关于中国文字讨论,逐步扩展化,从文字扩展到中国文学问题,最后演化成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活动。

即使新文化活动停止之后,赵元任依然持续推行他的破除汉字走拼音化途径的主意。1925年9月,以赵元任等为代表的“国罗派”(对主意“用罗马字来拼写汉字”的一派,这里包含很多有名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刘半农、刘复、胡适等)在其家中成立了“数人会”。“数人会”的重要义务就是研讨制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法。

可以说赵元任是当时主意破除汉字走拼音化途径的突出代表之一。在“数人会”制订出国罗之前赵元任已经制订出两套汉字拉丁化的计划,为后来的国语罗马字奠定了基本。

不可否定,赵元任所做的尽力为2021-09-28 推行的汉语拼音奠定了基本,特殊是他的《汉语罗马拼音法》,首创了我国文字改造的先河。

国语罗马字草稿(参1)

赵元任先生的汉字和拼音文字并存的主意是在挑起中国古今文明的抵触

《施氏食狮史》这篇为解释拼音文字不合适写文言的短文,其实也解释赵元任意识到拼音化对汉字来说的短板与为难。因此,后来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一书中说:

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所,非用汉字不行,研讨中国文学史跟中国历史当然也非用汉字不可。可是在多数场所,比喻说自然科学、工、农、商、军事、普及教导,现在可以应用拼音文字。

赵氏的观点很明白,不再保持整体拼音化,而主意汉字和拼音共存的情势:研讨古代资料应用汉字,进行现代教导应用拼音。

这种两种文字情势并行的主意,在实际操作层面或许比全体拼音化更加艰苦,一种语言两种书写文字并存势必为交换带来更多累赘。人们在两个文字体系中彷徨,国人心理上势必形成扭曲的思维趋向,一边是抓着祖宗不放,一边却是对祖宗的东西慢慢摈弃。赵氏的处置办法,很显然会挑起中国现代科学和古代文明之间的抵触,一方是以汉字为代表的古文化和历史,另一方则是现代科学与教导。很庆幸,这种观点的影响力没有形成便夭折!

《施氏食狮史》的无心插柳,后来胡适先生“倒戈”反对拼音化,便以此短文为反驳利器

上个世纪初,包含鲁迅、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等一批出色学者在内都把汉字看作中国落伍和新思想新科学发展的“绊脚石”,他们力主破除汉字,走拼音化的途径。从民国时代这批学者便开端研讨设计计划,可到头来他们的巨大妄想却是竹篮子打水,白费了他们的一片苦心。我们可以说,汉字拼音化是当时那批学者们结合起来做出的最激动、最轻率的事情。汉字拼音化的负面影响可谓深远,以致于后来有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依然保持汉字简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他以为(参2):

简化汉字只能治标,不能转变汉字的性质。把字形简到不能再简,用来取代拼音文字,恐怕是徒劳的,要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搞拼音文字。

依照赵元任先生的初衷,《施氏食狮史》是汉字拼音化主意的弥补。他想以此解释“国语罗马字”和其他拼音文字计划的应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可用于写“白话”,不可写“文言”。从全盘汉字拼音化到“汉字写文言,拼音写白话”的改变虽算不上彻底,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赵元任对汉字拼音化态度的奥妙变更。

最初保持和引导走汉字拼音化途径的胡适,后来也慢慢废弃了一贯的主意。特殊是他去了美国之后,态度产生了极大改变。1936年,胡适与周作人公开反对王了一(“了一”为王力先生的字)的“加快汉字拼音化过程”的提议。更为有趣的是,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也成了他回击汉字拼音化的强有力的文字材质。胡适后来曾说“那时有人要用拼音来取代我国的方块字,我要赵元任把这个故事写成拼音后,就再没有人敢说用拼音取代方块字了!”

胡适

结语

美国有名历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对待汉字拼音化:“如果他们应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决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个国度了。中国之能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度,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时之学者急于推广新文化、新思想,救国之心切切,推波助澜于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的汉字拉丁化活动,又有谁这样沉着客观地去思考和对待汉字呢?

参考文献:

1.前国语研讨会编,《国语月刊汉字改造号》,文字改造出版社,1957年9月。

2.吕叔湘,《语文常谈》之《文字改造》,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