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疗法(原始点疗法)

/ 0评 / 0

起源疗法(Origin therapy)

原穴是一系列已经被肯定的身体固定部位,分散在脊柱两侧,头、肩、髋、肘、手、足七个原穴,以及膝盖髌骨上方、内侧、外侧的特殊穴位。在这些部位找到更多的痛点,称之为原始痛点。按压这些原有的痛点,可以缓解很多痛苦。

原点疗法(原始点疗法)

原始穴位疗法是由台湾省张钊汉医生创造的。六年前,笔者有幸看到医生独创穴位疗法的光盘,对张医生简单的治疗方法赞叹不已。几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历年来临床应用检验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介绍如下。

典型案件

一个。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患者,女,32岁。2011-12-8晚上7: 00就诊,因为下午上班和顾客发生争执后右侧头痛3小时不缓解。患者主诉有“血管神经性头痛”病史。没有发现任何积极的迹象。

推后耳骨和枕骨下缘附近的原痛点(用食指法推后耳骨附近的原痛点,用食指法左右推枕骨下的原痛点),患者头痛立即缓解。经过心理劝说,没有用药。一个月后,偶然相遇,回家后就不头疼了。

两个。腹痛

例1

患者,男,60岁。半年前患了“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我吃过奥美拉唑之类的药。近一个月来,阵发性上腹痛反复发作,疼痛程度较重,多在夜间。需要注射止痛针。2011年11月13日,晚上2点多,上腹痛再次出现,疼痛难忍。去医院急救,要求打止痛针。当时上腹部无轻微压痛、反跳痛、肌张力,其他复查未见异常。至今仍被认为是“十二指肠溃疡”。

家属去取药时,医生按原穴疗法推背部棘突两侧原穴5min,2 ~ 3分钟,然后TDP照射按压穴位5分钟。不用任何药物,病人的疼痛立即减轻了。经过半个小时的检查,上腹痛症状完全缓解。病人的自我意识比注射止痛剂起效更快。经过一周的随访,患者回家了,没有任何治疗,也没有腹痛。

例2

患者,女,45岁。2013年8月去看了医生。右腰腹出现带状疱疹一周,西医服用抗病毒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现在除了局部灼痛,整个腹部都是胀痛和窜痛,走不直腰。体检:右腰腹部可见条索状红色丘疹。腹部柔软,整个腹部无明显压痛或反跳痛。

按压中上背部棘突两侧原痛点2 ~ 3分钟。腹痛和通经痛症状立即缓解,患者可以正常行走。告诉病人回家,在背上热敷。三天后,患者回家后,除腰腹部疱疹轻微灼痛外,无腹胀、腹痛。

三个。脚跟疼痛

例1

患者,男,46岁。足跟痛3个月,落地瞬间疼痛明显,走路逐渐好转。x光显示足跟骨轻度增生。

治疗:按压内踝原痛点、内踝后侧、内踝上侧,随后TDP照射15分钟。告诉病人在地上运动后,疼痛立即减轻。告诉患者回家,按上述方法连续按压内踝原穴。3个月后再次就诊,足跟痛已经缓解。

例2

患者,女,38岁。患者左外侧踝关节扭伤2个月,但局部仍有轻度肿胀,屈伸及旋前受限。x线检查未见异常。

推同侧髋骨旁原痛点,然后TDP照在髋骨旁原痛点,15分钟。当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运动时,患者的屈曲、伸展和内旋的限制将得到改善,疼痛将明显减轻。第三次治疗后,患者踝关节活动不受限制,只是局部有轻微不适。

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原始穴位疗法的原理尚不清楚。作者根据中医的整体观和中医的经络理论,从分析原始穴位在全身的分布入手,考察了经络理论中基本散在的“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取得了联系。

一个。原穴与十二经脉筋的关系

十二经脉是十二经脉中散布于筋骨关节的聚气系统,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在行走过程中,沿经络分离或集中于踝、腘窝、膝、大腿、髋、腕、肘、臂、肩、颈等关节或肌肉丰富的地方,类似于四肢的肌肉、肌腱、筋膜。原来的点大多分散在这些部位。

比如脊柱处的原点分散在脊柱两侧,肩度数线与脊柱交点旁一指(约1寸)为上背部第一原点,技术资源网下依次有17个点。

也散在十二经筋上,重要的是脊旁有足够的太阳经筋;足太阴经筋贴脊柱;少阴经筋夹脊柱;手阳明经筋绕肩胛骨,持脊结颈;内踝的前后侧和下侧是足部主要的原始痛点。

内踝有足太阴经筋,起于大拇趾内侧端,止于内踝。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结于内踝前;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在同一踝下斜行,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汇合。也就是脚的三条阴筋都扎在内踝处。

按压同侧内踝原痛点,可缓解足跟痛、足背内外侧痛、足底中部痛。可见,原穴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二、背部原始技术资源网与华佗夹脊穴、膀胱经的关系

华佗夹脊穴:夹脊穴为经络外奇穴,位于脊柱棘突两侧,背部中线外0.5寸,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技术资源网椎,每侧17点,左右34点。

膀胱经贯穿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1.5寸,取穴为大丘,依次为风门、、心俞至膀胱经俞等。脊线处的原点距离肩度线和脊线的交点1指(约1英寸)。

由此可见,背部的原始位置是伴随着华佗夹脊穴与膀胱经之间的行程的。临床上笔者经常复习,背部原穴的反应与膀胱经穴位的相应反应是一致的。

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索状回声常出现在胸椎7 ~ 12一侧或两侧的原点。然而,在膀胱经上的脾胃俞之间有明显的压痛带,其程度相同。局部原穴的功能与其邻近的夹脊穴和膀胱经穴位一致。

可以看出,背部的原穴与十二经脉、夹脊穴、膀胱经相当接近。所以腰背原穴的功能是通过十二经脉、夹脊穴、膀胱经来发挥的。二者都具有调理气血、补益杨琪、生髓的作用。所以可以治疗脏腑相关、气血相关的疾病。

十二经脉可以束缚骨骼和肌肉,在四肢和关节的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效果。所以十二经筋的疾病,多表现为经筋的筋骨或与活动有关的疾病。主要症状为运动障碍和疼痛,如抽筋、抽筋、肌腱旋转、僵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忽视等。

原痛点多为局部筋膜结节、索状转化、痉挛、刺痛等。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夹脊穴和膀胱经背部、腰部穴位伴有相应的后神经分支。与脏腑所属的相应神经节段和主治脏腑疾病的节段相当一致。

如心、肺、气管、自动脉、食道的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胸2 ~ 6节,胃、小肠、结肠的交感神经通道来自胸5 ~ 12节,肝、胆、胰、肾来自胸6 ~ 10节和腰,降结肠到直肠来自腰1 ~ 2节。

摩擦相应部位引起传导反应,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可以影响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介质,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背部和腰部的原穴与对应的穴位一致。第1 ~ 6胸椎两侧原穴主要针对心肺疾病,第7 ~ 12胸椎两侧原穴主要针对肝、胆、脾、胃等脏器疾病,第1 ~ 5腰椎两侧原穴主要针对肾、膀胱、大肠和生殖系统疾病。可见其功效和适应症非常相似。

明白;理解

一个。简单原穴疗法

原穴疗法简单,仅用一脊七原穴的简单手段,是治疗相应部位疾病的有效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要像找穴位那样难以控制,只要遵循从下而上、从前、从后、从侧、从中治疗疼痛的治疗原则即可。

如在背部上掌对应疼痛部位的脊柱左右两侧可发现腹痛,可按揉原穴。术中力量适中,让所有患者都能接受。术后注意用热源加温,效果会更好。

两个。原始点位置和指示

头原穴:按压耳后骨、枕骨下缘原痛点。

适应症:可用于头面部疾病,如头痛、偏头痛、头晕、眼痛、口眼歪斜、耳聋、耳鸣等。

肩部原穴:按压肩胛骨下、肩胛骨旁的原痛点,适用于肩痛、肩痛、腋窝痛、侧胸痛。

上背原点:脊柱处的原点是指肩度数线与脊柱交点旁的1开始的第一个上背原点,依次向下。

可用于哮喘、咳嗽、心痛、心悸、背痛、胸闷、背痛和上背部疾病。

下背原穴:按压下背棘突两侧的原痛点,对腰疼、腰痛、骶痛、胯痛等比较实用。

臀原穴:按压同侧髋骨旁的原痛点,适用于腹股沟痛、腿痛(大腿痛、膝盖痛、后膝痛、膝盖痛、腿前外侧痛、跟腱痛、脚踝痛、踝部痛)。

踝原穴:按压内踝原痛点后侧及后侧上部。只有少数患者是外踝后侧引起的,对于足跟痛比较实用。根据同侧内踝原痛点,治疗足背内外侧痛和足底中部痛。

足背原痛点:按足背跖骨之间的原痛点。可用于足趾疼痛、前足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