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训(清华校训是什么?)

/ 0评 / 0

清华大学校训(清华校训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变化如何?如何实现其内涵和价值?这些不仅是清华人应该意识到的问题,也是社会上人们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清华大学校训(清华校训是什么?)“自强不息,厚道载物”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成立于1911年,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它是由庚子赔款创办,在中国被迫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由美国归还的留美预备学校。当时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要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同时也不忘因地制宜地培养建国治国的爱国人才。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非常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生的成长。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生的文化根源。他曾说:“清华学生除了西学,还要学国学;盖国学是立国之本,做出了贡献,尤其是非国学。”1914年11月5日赴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用《周易》的比喻词激励学生:“天正健,君子自强”,“地势富庶,君子载德”,指出:

“君子自激,如天体运行不息。不应该是暴戾冷酷。它不应该在利益上前进,在困难上后退。相反,它应该注重自我胜利、自我渴望、毅力、勇气和自我提高;同时,君子待人接物要宽厚,如天地之广阔,包罗万象,严于律己,责任之轻,气度之优美。在未来,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文明,改善我们的社会,促进我们的政治,以慷慨的道德为社会树立榜样,成为中流砥柱,肩负起最佳网络的历史责任。为此,崇德读书时,是真君子。”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鼓舞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讲道德”成了清华的校训。1918年4月25日,Best.com出版的138期《清华周刊》封面上出现了一个圆形图标,上面写着“自强不息,讲道德”(图1)。1926年11月25日,经校评会正式确定为清华大学校徽(图2)。1928年,清华大学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仍使用上述八字校训(图3)。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一度不提校训。清华曾经在校徽上用校训覆盖,礼堂主席台上方用红色五星。20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南翔主席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支持党,支持社会主义,服从祖国的需要”,激励了大学生,但没有明确作为校训。

90年代,根据校友的意见,清华大学恢复了“自强不息,弘扬道德”的校训,礼堂校徽也重新浮出水面(图4)。2014年颁布的《清华大学章程》第41条规定:“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组成的圆面,外环是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清华大学)和建校时间,中央是校训,中心是五角星。”

清华的校训背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010年5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顾对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立军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校园。海峡两岸清华的校训是一样的,海外校友会是一个。”“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同学会早已统一。”顾林冰的机智发言得到了陈立军的认可,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作为一个著名的故事流传下来。

学校的校训“自强、美德、道德”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和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生,而且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还将成为他们自我激励和社会影响力的精神象征。


2004中国青年报和新浪微博的“我最喜欢的十大校训”中,清华的校训第一。清华老学长钱庚森教授在对清华校训的解读中提到,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的校训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h/】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自强、美德、道德”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自强”就是永远努力,永不停息。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在政治生活中,外敌侵略决不屈服,恶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强调人格独立。“仁德”就是胸怀宽广,兼容并蓄。在中国,儒、道、佛相互兼容,这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历史上有宗教战争,中国却没有,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自强’是奋斗的精神,‘德才’是兼容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之为‘中国精神’。”他还说:“仁义道德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的意见持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和学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自我提升是人生的体验,人生就是努力,进步。”“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和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正确的思想。“清华人在创建初期,就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h/】根据史料、校友亲身经历以及两岸清华校训相同的事实,清华校训“自强不息,载德”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一段时间,网上出现了很多类似“清华校训是16个字,不只是自强不息,载德”和“清华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章,说“清华校训被腰斩,不只是清华的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作为一个在清华学习、工作、生活,并于2002年开始研究清华历史文化的清华人,他觉得有必要澄清事实,才能看清真相。

【/h/】所谓“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应该出自清华国学大师陈寅恪1929年为纪念王国维所写的题词:“唯有这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崇拜了几千年,与世同长,共三光永光。”清华确立“自强不息、美德与道德”的校训已经十多年了,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确是清华人的一种学术追求。清华大(www.isoyu.com原创版权)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在办学时秉持着慷慨、宽容、独立和自由的理念。他声称要遵循蔡元培的“全包态度,完成学术自由的使命”,保护革命学生。但在白色恐怖环境下,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为自由民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实际上受到了限制;蒋南翔在新中国长期办学时,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缺乏动力和政策支持,显然是有限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指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h/】清华大学前校长顾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了主题为“独立思考,善于做事”的演讲,强调“从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到校长坚持的‘不只是一本书,也不是一个世界,不只是一个外国,而只是实事求是’,清华传统的深度总是蕴含着实事求是。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社会生活,各种情况都需要我们去分析、判断、决定。”2014年颁布的《清华大学章程》明确规定“学术上提倡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现任校长邱勇在新世纪的清华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化、更人性化”的理念。他认为大学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应该具有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创造精神。2016年6月21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强调原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博士生应以独立自由的精神要求自己,不断创造新的学术成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后,国家加快了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步伐,清华也加大了创新文化的培育力度,学术氛围空前活跃。

在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载道”的背后”/br/]
学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学术研究等方面正在逐步实现从跟风到并行甚至领先的飞跃。一些顶尖的国际大学以平等的方式与清华联合办学。为了探索和应对全球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清华、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联合成立的全球创新学院已在美国建成开放,以培养创新型全球科技领军人物和未来企业家为目标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也已成立。清华学生在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大赛、国际无人机大赛、国际机器人抓取与操作大赛、中美青年造型师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巴黎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中获得冠军、金牌和一等奖。

【/h/】2017年11月,国内外著名评估专家对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评估。他们认为清华的办学定位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度一致;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既定目标高度一致。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高度满意,学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评估专家组组长丁烈云院士感慨道:“一所大学和百思买网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是难得的精彩!清华大学值得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学术研究方面,在核能科技、辐射探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密码解码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立体视频采集与重构技术、生物生命科学、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这些都是清华人从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而取得的进步,如“自强不息、弘扬道德”、“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行动胜于言语”、“人文更新”、“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等。

清华大学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了2019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排名第50,中国大陆第一;英国QS全球高等教育集团公布2019年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排名第17位,“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全球第9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了2019年全球大学排行榜,清华排名第22位。虽然排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边倒的,但事实告诉我们,没必要“难过”。我们提倡充分的文化自信,同时不时进行文化自我检查。我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客观发展现实和清华人群体主观努力的基础上的,包括对自己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和提升,这是校训“自强不息,修身养性”魅力的现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