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 0评 / 0

在中国五大戏剧里黄梅戏以抗日题材及爱情故事被人们所喜爱,在黄梅戏文化中许多名人对它也是诸多好评。那么,黄梅戏的发展阶段有哪些呢?

一、黄梅戏的发展阶段

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产生并流传于皖、鄂、赣三省的采茶歌、江西歌、桐城歌、凤阳歌,受地方戏(青羊戏、徽剧)表演的影响,结合莲香、高跷、干船等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吸收了一种曲艺形式“罗汉庄”、清扬曲、回回曲的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从而产生了这部故事完整的剧目。还有一种从小戏到这部戏的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弦乐戏”(原创版权www.isoyu.com)。所谓“弦乐剧”,就是一组独立的、相互联系的小戏。有的是物“串”,有的是人“串”。

【/h/】“弦乐剧”的剧情比小戏更丰富,出现的人物突破了小丑、肖丹、萧声三个小区域。有些老一点的角色需要正直的人,老一点的人,丑一点的人来演。这就为这部剧的制作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到了这个阶段,黄梅戏表演逐渐走向专业,从农村的草梯田走上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与京剧同课,并在上海受到来自北方的越剧、阳剧、淮剧、评剧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多部新剧被改编移植,包括连台本的《文》、《红笔院》、《华丽院》、《蜜蜂》。

【/h/】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法进行了初步改革,减少了旧唱法中的假声线,使之明亮流畅,让观众容易理解演唱内容。取消帮助,试试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和融化了京剧等兄弟剧的程式化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的,比如服装、化妆、舞台设置等,也是相对于乡村草桌而言有所发展的。

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现在。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在上海演出《演猪草》、《蓝桥社》等剧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培养了大量的演员。除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在黄梅戏演唱艺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外,马兰、韩再芬等中青年演员也先后在舞台、银幕、电视屏幕上展示了他们的英雄姿态,引起了观众的关注。由严凤英和王绍航联合演出的《天仙配》两次被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二、黄梅戏的源头传说

【/h/】传说黄梅戏是在怀宁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春天庄稼和秋天收成时,农民们过去常常唱“怀调民歌”来赞美他们劳动的收获。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民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图例2:"...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过去,洪水经常在黄梅季节造成灾害。为了祈求一个好年景,四乡的农民在这个时候举行了一个拜神会。会上出现了各种歌舞。一种基于这种歌舞形式的戏曲形式与黄梅季有关,因此被命名为“黄梅调”

【/h/】以上是黄梅戏发展阶段相关内容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